作文手写书信

时间:2022-11-21 04:16:57 作者:壹号 字数:12530字

怀念手写书信

印象中最唯美的手写书信当数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的两块旧手帕上写下的绵缠余意:“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且不说绢书上

蝇头小楷的绢秀之美,单是在烛台前披衣思忖,研墨蘸笔的过程,已堪称经典美学意象。 后来读张爱玲的小说:“??像水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陈旧而迷糊,像一轮红黄的湿晕。”写的是旧上海的月亮,但我每看到此处眼前便浮现出那种红色边框的信纸,印象中那微黄的纸质和老式的留声机一样,散发着古旧的气息,时常幻想提一枝毛笔在其间笔走龙蛇,如一段经典老歌在耳畔徐徐响起。

前些时日,偶然在收拾旧物时发现几封学生时代的书信,慢慢翻阅,沿那些一笔一划写下的文字渐走进时光的隧道,完成一次心灵的怀旧之旅。——似乎每个人在学生时代似乎都有这样一段回忆:自己的生活圈子太窄,渴望以书信为媒介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于是开始天南海北地交笔友。当某某听到传达室有信的通知,周围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取信时,年轻的胸膛里自豪满满??那是个青涩而纯情的年代,

可惜很久没有邂逅这样有着婉约诗意的情愫了。每每读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云中谁寄锦书来”之类的诗句多少有些怅然。通讯事业的发达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让情感的即时表达成为现实。万水千山不再只等闲,电波连千里,网络跨时空。无论身处何地,电话、手机短信、Email、网上聊天、MSN、QQ??都能很快拉近空间距离,声音、影像、电子书信的交流更直接便捷,却少了一些隽永的回味。

朋友前些天遗憾地感叹,她的邮箱因许久未用而无法激活,那里面有她大学时代和笔友、同窗们的全部通信,后来虽几经周折终于可再续用,但从前的信件已消失得无影踪。信息时代的感情就这样经不起尘封。又何止如此?QQ几月不登陆,便有密码丢失或被盗的提示;邮箱忘了常开启,N月后系统就会要求重新激活;手机收件箱容量有限,不及时删除办证、天气预报、中奖提示等垃圾信息,一些承载着美好祝愿的短信就会“长江后浪推前浪”地被挤走??

有了这样的经验,我便把一些值得珍藏的Email打印出来,但那方正整齐的印刷体,怎么都有被格式化的痕迹,不像手写书信,字如其人。——那潦草的文字是急切心情的表达吧?从工整又笨拙的字体里,能窥见对方略带拘谨的认真;而段与段间深浅不一的字迹,则是“奋笔疾书”用光了墨水的佐证??手写书信是一种含蓄而平静的讲述,心有灵犀的收信人,从友人的笔迹中便可读懂书写者的心情。

一位年近不惑的同事曾回忆他当年收到情书时欣喜若狂的心情:充满想拆又不敢拆的矛盾,藏于枕下,睡前品读,行行文字于梦中化作翩翩蝶舞,一夜相思。许多年后在泛黄的信纸中仍清晰地触摸到那浪漫的心跳。不由得想到从前读过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说她的父亲在文革时期共给母亲写过406封情书,而如今的我们,是否只能向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岁月觅这样绵长的思念? 端坐桌前写信的过程,更像一种内在的倾诉,一种孤独时的呓语,而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则因为缺少了倾诉前的酝酿,等待时的焦灼而失掉了一些含蓄的美感。如今的人们,别说写信,连写字的时候都越来越少了,大家都习惯了用键盘记录生活,用网络交流情感,用语言表达思念,用拇指拼写心情。手写书信在生活中几近绝迹,偶尔收到一封公函,收信人地址、姓名都是打印好的,内容更是不知被copy过多少次,我时常看它们夹在清晨的报纸中,而下午便转移至废纸篓中宣告使命的终结。也许越是批量生产、容易复制的东西越不易被珍视。相比之下,年终岁首时,收到的几张明信片都如手工制品般珍贵了,

怀念那些手写书信中悠长的思念,很想在一个静夜里将思绪付诸笔端,然后将一纸满载思念的素笺小心叠好,封入洁白的信封中,投入墨绿的邮筒,等待那绵长但充满欣喜的美丽循环。——然而,快节奏的生活里,你我他皆奔忙如蚁,漂在四方,连个固定地址都难求,这封手写书信又该寄与何方?姑且将其收藏于记忆中,慢慢品味那流逝在时光中的古典之美吧。

关于手写书信的采访

…… 此处隐藏1438字 ……

信笺的折叠是有讲究的,给长辈、同事或情人的信,叠法各有不同。一个年轻人如果第一次收到一封特殊折叠的书信,心跳会怦然加速,脸上会骤然泛红。这种表达真情的方式和表达后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其它通讯方式无法作到的,因为它们缺少感人的真情。

一封情真意切、字迹娟秀的书信,也是一件可贵的收藏品,特别是几经修改的原稿,那勾勾抹抹的痕迹记载着写信人的一丝不苟的真情,更值得珍藏。如果写信时情不自禁地洒上几滴热泪,读信人看到后会是何等的感动。

手写书信可见真情,这是不容置疑的。我的一个亲身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初中毕业后,一位名叫费树岩的同学用诗歌给我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维恒:想起和你相处的美好日子/我的心十分欢畅/我们就如共同地坐着小舟/在碧蓝的海面上自由地飘荡/ 伟大的自由之神/随着我们来往/在清晨的阳光下/我们曾同声歌唱/ 我们曾坐在旷野/说出自己的理想/也曾在无人的教室里/偷谈着个人的诗章/ 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连起/我们都在向同一目标培养/虽然我们离得遥远/我们的心都向着同一方向。(费树岩61.7.25)

40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中断了联系,但是这封信我一直珍藏着,尽管信纸早已泛黄。因为让我感动的是他那行如流云、秀美无比的字迹所表露出的一份真挚的友情。我经常拿出来欣赏,每次读完,心里都激荡着无限的思念。有一次读完之后,突发灵感,也写了一首小诗,摘抄如下:

重读费树岩诗有感: 树岩,我亲爱的朋友/如今你在哪里/我千百次敲打键盘/却无法搜索到你的信息/每当我捧起你的诗章/仿佛又回到少年时期/往事如烟/勾起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凉风中我们在原野上奔跑/去寻找春天的足迹/有时采到几朵小花/把幻想和喜悦细细编辑/望着蓝蓝的天空/白云在自由地飘移/我们静静地躺在河边的沙滩上/寻找着新的诗意/我们站在高高的小山包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有时看着那夜空中逝去的流星/茫然中我们叹息着人生的轨迹/树岩,我亲爱的朋友/如今你在哪里/也许你已经成为文坛巨匠/只是没有写上你真实的名字。(03.2.18)

这首小诗虽然无法寄出,但是我把手稿同费树岩的信放在一起珍藏,作为对老朋友的一种思念、对遗憾的一种补偿。如果费树岩同学能够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会重新修补起中断已久的联系,虽然白发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头顶。多少年之后,这个真实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一个传诵千古的佳话。因为它是手写书信所展现出的一段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