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2章-第1节-清华学生问过的127问

时间:2022-11-20 23:23:45 作者:壹号 字数:7054字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 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 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 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 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第54页)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客观规律如何进入人的头脑?人的思维体系 与客观规律体系不配套的话,人能够认识客 观规律吗?人能够合理地安排认识到的客观 规律吗?如何就知道我们的认识是对的呢? 为什么要先学习好的学习方法,才能用这种 方法去学习呢?如何很好地学习知识和运用 知识呢?应用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认 识到为什么又要去应用呢?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 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 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 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 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54页)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孔子、柏拉图和康德的认识论与马克思的认 识论有什么区别?孔子、柏拉图和康德的认 识论的目的是什么?不参与社会实践、没有 思维能力的人,是主体吗?不是主体的人能 够得到主体感受吗?为什么男子的主体感比 女子的主体感强呢?主体感是不是也是幸福 感的一种呢?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 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 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的延长、 体能放大的子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 脑延

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 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第54页)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选工作单位的时候为什么要选客体条件?如 果人缺乏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有主体能力, 是不是也会被闲置呢?为什么在工作单位学 到的东西主要是中介呢?哲学在主体、客体 和中介的培育上有什么作用?工程师是制造 中介的吗?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 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 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 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 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 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 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第54页)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 此处隐藏298字 ……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写学位论文的时候,做项目计划书的时候,申请到 国外留学的时候,做工作计划的时候,做实验报告 的时候,做社会调查的时候,你要做的实际上就是 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不是吗?只是我们做事的时 候,我们通常不是在为自己做事,而是在为别人做 事,所以我们不了解别人的需求,从而找不到目的。 没有目的就无法很好地设计方案啊。这么说,对吗?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 节:(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 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 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 一定方向运行。(第54-55页)

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共家学派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社会分工使人工作本身的目的与个人的目的脱节了。 个人的目的是要赚钱,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赚

钱。 别人的需求自己没有能力满足,所以需要出资让别 人帮自己做。这就出现了制定项目计划书的人和投 资的人是不同的人的状况。设计项目计划书的人, 做项目的目的不是让自己满意,而是要让投资方满 意。人便有了可能自己的目的不能被接受的挫折感。 这样的分析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