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 图文

时间:2022-11-20 21:01:52 作者:壹号 字数:6888字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

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

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而一件青铜器的制作往往是分工合作。如前面提到的司母戊方鼎,铸造时必须几个熔炉同时熔炼铜液,并采用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春秋时期在以上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印模制范和失蜡制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青铜铸造的工艺。

三、艺术特征

受制作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夏代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只有部分器具上有着少量简朴的纹饰。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兽面纹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这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青铜器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以下三张图片分别为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的一种样式。

…… 此处隐藏648字 ……

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林通雁 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彭德 著 ,《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编写,《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崔建林 主编,《中国青铜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参考网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