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蓝图与困境

时间:2022-11-20 19:37:34 作者:壹号 字数:35241字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蓝图与困境东北亚,经济合作,蓝图,困境,区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蓝图与困境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蓝图与困境

  Abstract:Northeast Asia covers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Russia and Mongolia.In the course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exchanges, the six countries have both conflicts and cooperation. Since 20 th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World War II, there have been many examples of regional countries removing trade barriers by sign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then eventually achiev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owever,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reasons ar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problems, external resistan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should adopt the strategy of gradual development, which starts with the low level bilateral FTA, gradually expands to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and realizes the transi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finally. In recent years, aiming at building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th win-win cooperation through moving towards unification,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which opened a new door for the difficult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Keyword: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spect; resistance;

  东北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北部, 东临太平洋, 北滨北冰洋, 包括中国 (东北三省, 内蒙古东部, 山东、河北两省环渤海地区以及天津) 、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 面积之大、人口之多绝不逊于欧洲联盟或北美自由贸易区。二十世纪以来, 尤其是二次大战之后, 区域国家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FTA) , 消除贸易壁垒, 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事例屡见不鲜, 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却迟迟未能建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阻力等。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 中国政府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旨在构建一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从分散走向联合, 为举步维艰的东北亚合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东北亚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一)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

…… 此处隐藏8600字 ……

  (一) 来自美国方面的阻力

  从地理上看, 美国本土与东北亚远隔重洋, 并不属于地区国家。然而, 特殊的历史渊源让美国在东北亚处于一种不是地区国家, 却胜似地区国家的特殊存在。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前, 美国与东北亚地区的关系甚为冷淡, 因为其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主要是美西战争中获得的地处东南亚的菲律宾群岛。但二战结束后, 东北亚地区变成了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前沿阵地, 这让美国将控制东北亚视为其称霸太平洋战略、遏制苏联南进的重要一环。以朝鲜战争为契机, 美方长期驻军韩国, 连同驻日美军一起构成扼守第一岛链的军事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 倘若中、日、韩、俄以及朝鲜等东北亚国家逐步建立命运共同体, 加强彼此间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领域的互信合作, 这便对美国在日本、韩国驻军的必要性、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势必严重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破坏其全球战略。为此, 美国在与日、韩的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强密切合作的同时, 利用日、韩与朝鲜、中国之间的矛盾, 渲染、兜售各种“威胁论”, 在东北亚制造紧张局势, 希冀将日、韩两国牢牢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长期驻军于此。基于上述原因, 美国不会允许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将其排除在外的合作组织, 因而竭力倡导自身主导下的亚太经合组织。实际上, 亚太经合组织并非共同体性质, 而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具有论坛性质的组织, 且存在两大矛盾缺陷, 即“自主自愿的合作原则与集体行动的长期效率之间”的冲突, “灵活渐进的合作原则与集体行动的公平约束目标之间”的冲突。是故, 亚太经合组织无论在核心原则或是组织结构上, 都与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相去甚远, 仅仅是美国用以控制东亚区域合作的工具而已。

  (二) 来自东南亚国家联盟方面的掣肘

  东南亚国家联盟又称东盟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 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与东北亚地区相对, 东南亚联盟主要包括地理上居于亚洲东南部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越南等十个国家, 其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但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 贫富差距拉大等突出问题。

  作为当下亚洲最成功的政治、经济联盟, 东盟长期以来依托毗邻东亚的地区优势, 广泛开展同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合作,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东盟与东亚三国 (中、日、韩) 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极为密切, 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更于1990年首创了“东亚共同体”的概念, 希望实现东南亚与中、日、韩的联合。以此为方向, 在长期的互信合作过程中, 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终于共同创立了十三国定期会晤的“十加三”会晤机制。不仅如此, 2009年8月15日,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 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这也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由发展中国家组建的自由贸易区, 确保了彼此间的特殊经济关系。凡此种种, 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大东亚十三国”联盟的雏形。

  然而, 假设中、日、韩转而同蒙古、朝鲜和俄罗斯成立新的自由贸易区, 进而组成区域一体化组织, 东盟会报以何种态度呢?在这一问题上, 东盟的态度相当暧昧。东北亚中的中国、韩国都选择了与东南亚联盟各国颇为相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双方在纺织业、机电产品等领域的出口趋同程度持续走高。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型之后, 形成合力的各国势必与东南亚联盟争夺国际资本和市场, 导致亚洲东部两大经济实体间的激烈竞争。有鉴于此, 东盟各国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势必不会乐见其成, 而是努力强化自身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十加三”机制, 促进十三国在各领域的合作, 旨在迟滞、延宕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以减少自己的潜在竞争者。

  参考文献
  [1][美]保罗·R·克鲁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5-8.
  [2]冯云廷.区域经济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34-35.
  [3][日]小林英夫.戦后日本资本主义と「东アジア経済圈」[M].东京:お茶の水书房, 1991:3.
  [4][日]池东旭.东アジア超経済圏の诞生:血縁·地縁·金縁パワー[M].东京:三田出版社, 1992:19、133.
  [5]王振锁, 李刚哲.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日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19、114-117.
  [6][日]堀江薰雄.日本对欧洲共同体的考察:扩大的欧洲共同体经济调查团调查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7][日]田中角荣.秦新译.日本列岛改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6.
  [8]王志民, 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因素及中国的对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179.
  [9]张恒俊.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206-210.
  [10]梅平.东亚合作还是亚太合作:亚太地区合作的机制育方面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101.
  [11]于津平, 张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与机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0:23.
  [12]张蕴岭.探求东亚的区域主义[A].当代亚太[J].2004, (12) .
  [13]孙玉红.东亚国家跨区域双边FTA的多样化动机分析东北亚论坛[J], 2011,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