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细胞学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

时间:2022-11-24 18:35:04 作者:壹号 字数:5074字

生堡控经型盘查垫!!生!旦筮丝鲞筮!翅鱼垫』盟塑型,坠!型业垫!!,∑!!:竺:坠!

.述评.

脑脊液细胞学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

赵钢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之前只能进行简单的细胞计数和分类。在

Sayk和Watson等相继发明了“玻片细胞沉淀法”和“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后,该方法才有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型学科——脑脊液细胞学。我国

的脑脊液细胞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侯熙德教授和粟秀初教授先后建立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室,并研制成功了侯氏自然沉淀器和粟氏FMU-5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在此基础上,对脑脊液细胞的分类、染色和肿瘤细胞检查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制定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一系列规范,举办了多起学习班,出版了多部专著。这些工作为我国脑脊液细胞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01-3]。1986年孔繁元教授引进Cytospin-2玻片离心沉淀仪并国产化,近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又对原粟氏沉淀仪进行了改进,新一代FMU-6细胞涂片离心沉淀仪已经问世并投入使用。1985年,在粟秀初教授的召集与主持下,由第四军医大学主办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脑脊液细胞学学术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成立了全国脑脊液细胞学联络协作小组。1991年,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在原全国脑脊液细胞学联络协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脊液细胞学学组,2006年学组又更名为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学组的成立与更名对我国脑脊液细胞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脑脊液细胞学的临床应用

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往往只反映在脑脊液中。因此,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就显

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

因诊断提供帮助,而且在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方面也具有很高的lI缶床价值旧引。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细菌性脑膜炎:急性期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常达每升数十亿个,细胞学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I.02.001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万方数据

…… 此处隐藏0字 ……

为主,可达90%以上,并伴有浆细胞出现。脑脊液中有时可查找到相应的致病菌。随着有效的治疗,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降低或消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趋于正常。如病情复发,可出现嗜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再次增高。若进入慢性期,细胞学分类多呈现混合性细胞反应。

2.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常在每

升数亿个以内,一般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可达90%以上。病程早期也可出现嗜中性粒细胞,但短时间内即被增殖的激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替代。部分患者可不出现上述的细胞反应,而是仅以单核细胞和激活单核细胞的增高为主要表现。

3.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在(100~looo)×106/L。一般以嗜中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并存的混合型细胞反应为主。以往认为,这种细胞反应类型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细胞学特征。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仅有单核细胞和激活单核细胞比例的增高,也可以是结核性脑膜炎的惟一表现。由于结核感染的特性,细胞学分类的正常化需时较长,甚至可以出现反复。

4.真菌性脑膜炎:以新型隐球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其表现常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临床上难以鉴别。脑脊液中查找到隐球菌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金标准。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微增高,细胞学分类以激活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为主,并可见吞噬隐球菌。经离心沉淀和迈一格一姬(May—Grunwald—Giemsa)染色后的隐球菌菌体呈圆形,大小不一,为紫红色,周边可有辐射状毛刺,常呈簇排列,部分菌体可见芽孢。此类隐球菌由于形态特殊,极易辨认,不会遗漏,较只染荚膜的墨汁染色更具优越性,检出率可达100%。

5.脑寄生虫感染:脑脊液中发现寄生虫病原体的阳性率很低。白细胞计数常增高,细胞学特点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最高可达60%或更高。在寄生虫入侵的急性期也可伴有不同数量的嗜中性粒

细胞,但持续时间较短。

(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