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22-11-22 19:14:22 作者:壹号 字数:10373字

保密 ★ 启用前

永春一中高一年期末考语文科试卷(2018.07)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 祝考试顺利 ★

一、语言基础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睥睨(nì) 蹩进(biē) 脑髓(suí) 讣告(fù) 湛湛青.....天(zhàn)

B.蘩漪(fán) 孱头(càn) 市侩(kuài) 角逐(jué) 扺掌而.....谈(zhǐ)

C.盗跖(zhí) 提防(tí) 洗涮(shuàn) 应届(yìng) 繁文缛.....节(rǔ)

D.给予(jǐ) 果脯(pú) 半晌(shǎng) 棕榈(lǚ) 拾级而.....上(shí)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信义安所见乎

C.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D.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归类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舍相如广成传 .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天雨雪 ..

④而相如庭斥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臣请完璧归赵 ⑦...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⑧以愚黔首 ⑨且庸人尚羞之 ...承平日久 ?皆共目之 .

A.①②③/⑤⑥⑧?/⑩/④⑦⑨ C.①③?/②⑨/④⑤⑩/⑥⑦⑧

B.①③?/⑤⑧/⑩/④②⑨ D.①②⑨/⑤⑥⑩?/⑧/④⑦

⑩时.天下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元杂剧剧本由 “唱”、“白”、“科”三部分构成。元杂剧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一出曲目为一本,一本一般包括四折一楔子,由女主角演唱的叫“旦本”,男主角演唱的叫“末本”。

B.“下车”指官员初到任;“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张衡传》)

C.公车,官府的马车。古代臣民上书或被征召,都由官府的马车接送。(《张衡传》)

D.乞骸骨,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称为“致事”、“致政”、“休致”等。(《张衡传》)

5.下列句子的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文: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看到犯罪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②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文: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译文: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主上、离弃双亲,被蛮夷俘虏,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你凭什么见我。

④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译文: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⑥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玩,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⑦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译文: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有学问的人都对它这次没有应验感到奇怪。

A.②④⑤⑦

D.①④⑥⑦

B.②③④⑦ C.①⑤⑥⑦

6.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

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7.下面对《雷雨》剧中人物潜台词(画线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B.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C.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不必这样费心。]

D.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想认周萍但又马上意识到不能认的矛盾,充分展现鲁侍萍痛苦、复杂的心情。]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秦武阳为人既无胆量,又少谋略,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引而不发,终....不能成就大业。

②我本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扔掉的,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我便顺水推舟....地把它送给了他们,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

③图省力、吃老本的思想惰性是文化创新的大忌,嚼饭与人和拾人牙慧的伪....创新最为可恶。

④任何决策的过程,本来就是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如果说,除了专家以外,旁人都不容置疑,结局自然就是“一言堂”。 ....

…… 此处隐藏727字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6分)

中国古代的耻感文化本有其信仰之维。儒家之所以要求人要有羞耻意识,是因为它预设了天道的规范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也。”这种语境中的羞耻感① 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面对广大、高明、悠久的天和天道,欺骗是徒劳的:“吾谁欺,欺天乎?”既然天和天道不可欺,人才需要“诚乎中,形于外”,不断省察自己的行为,对不符合天道的念头和言行感到羞耻。这种信仰在汉代董仲舒那里获得了强化,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生活和行为举止:“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则畏之以威。”人和国家倘若行为不端,必受天地之警告、谴责、惩戒。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对天的敬畏之心是道德感的基础。在苦难和危机降临时喊一声“天”,个体既可以获得救赎、皈依、解脱之感,又可以为自己的思与行提供准则。正因为虔信天可惩恶扬善,国人才会祈祷和忏悔。在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中,窦娥虽发出了“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质疑和感慨,但仍然相信自己的冤情会感动湛湛青天,故而祈求天降异象,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后来,果然② 、 、 。显然,窦娥心中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有冤情者会通过天之裁决为自己伸冤,犯过错者也由于因天命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情。正由于以天道为尺度,国人的内省才有了依据,耻感文化方能生成和延续。

(节选自《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羞耻感》 王晓华)

13.联系上下文,填入横线处①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当然 B.纵然 C. 即使 D.固然 14.填入文章横线处②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血溅白练、洪涝三年、沉冤得雪 B.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C.六月飞雪、血溅白练、亢旱三年 D.血溅白练、亢旱三年、沉冤得雪

15.材料中用窦娥的事例意在论证什么观点?(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