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舍脉从证”用药的临证体会

时间:2022-11-22 16:55:12 作者:壹号 字数:3053字

中药师“舍脉从证”用药的临证体会

【摘要】中医临床“舍脉从证”用药源于《难经》,临床中药师把中医临床“舍脉从证”的用药方法扩展为临床中药师用药方法,可解决临床中药师目前在临床上提供治疗用药方案的困难,值得借鉴。

…… 此处隐藏0字 ……

【关键词】舍脉从证

支撑临床药师服务技能的主体是对临床治疗疾病提出合理用药方案,本文从目前临床中药师的状况,提出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工作中依据中医“舍脉从证”的用药方法,以适应目前临床中药师的工作要求,与同行进行商榷。

1 临床中药师目前的现状

药师下临床与医生护士组成医疗团队,与医生共同工作的“切合点”是对治疗疾病提供合理用药方案。要提出合理用药建议,前提是临床中药师对疾病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状是绝大部分工作在医院的中药师由于在学校学习时,学的是中药药理学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鉴定,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相对来说,学的较少,即使也学《中医基础理论》,但是《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等临床学科未涉及,缺乏中医临床据证用药的知识,是先天不足,临床用药很难与医生找到切合点。要解决这些不足,工作中的体会是中医的“舍脉从证”用药是一个较好的借鉴方法。

2 “舍脉从证”的源流和发展

“舍脉从证”首见[1]于战国·秦越人《难经·第十六难》“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是其病,有内外证。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有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者,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难经·第十八难》)。”这是《难经》对舍脉从证的描述。在今后的许多医书和医案里,均有舍脉从证用药的论述,并不全是脉证合参用药治病。明代张介宾,在其《景岳全书》中提出:“凡治病之法,有当舍证从脉者,有当舍脉从证者。”[2]明确提出“舍脉从证”用药治疗方法,今天舍脉从证在中医临床用药也有诸多报导[3,4]。

3 临床中药师应用“舍脉从证”用药的前提

临床中药师应用舍脉从证提供用药方案,首先应有中医诊断的望、闻、问诊的基础和八纲、气血、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基础,这是舍脉从证用药的关键,在临床中才有中医的用药思路,也才能结合临床用药。此外,读中医经典,能全方位地对临床用药进行把握。再读古今医案能提高临床用药思维,因为读古医案对了解古中医用药有帮助,读现代名医医案对临证用药有提高,现代名医医案用的是现代词汇,对中药师临证用药有直接的帮助。总之,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