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时间:2022-11-25 12:22:09 作者:壹号 字数:9399字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

一、填选

1.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

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

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

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狭义的净化作用只是指生物的净化作用。

4. 半数致死浓度: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有50%的实验生物致死的毒物浓度。 5.绝对怀卵量:一尾雌鱼在一个繁殖季节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数。

6.鱼类浮头:水体溶氧较低,鱼呼吸受抑,上浮水面头朝上、口部稍露出水面,鱼体与水面呈一夹角,呼吸表层溶氧的现象。

7.工程化养殖: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密切结合养殖管理技术,对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高产、高效。

8.鱼类人工繁殖: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发育成鱼苗的生产过程。

9.生长成熟:是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IV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10.效应时间:亲鱼自末次注入催产剂到发情产卵的时间间隔叫做效应时间。 11.仔鱼后期:是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楼分化为背、臀和尾三个

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此外腹鳍也出现。

12.移植驯化:将国内或同一地理分布区内的鱼类及其它水产生物,从一个水域

移入另一个水域,引入种或移植种在新水域中存活、生长、繁殖后代的过程。 13.人工放流:指将鱼类苗种培育到一定规格,能独立生活,具有抵御敌害能力

时,放入开放式水域使其自然生长发育和繁殖,以获得资源再生产的一种方式。

14.人工鱼礁:是为了增加和聚集鱼类及其他动植物的种群,达到提高渔获量或

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在水深100m内沿岸海底设置的有一定形状的礁状物。 15.淋水孵化:选择通风的房屋,在室内搭架,将鱼巢均匀地悬挂在架上;或架

上设竹帘,将鱼巢平铺在竹帘上。保证一定的淋水时间和次数,以保持鱼巢湿润为度。孵化期间室温控制在20~25℃,有加热,以便低温时加温。胚胎发育到发眼期时,立即将鱼巢移到孵化池内孵化。

…… 此处隐藏1221字 ……

12.简述鱼类的生长特点。

答:①阶段性:鱼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一样的生长速度。

②季节性:鱼类生长受生存环境的影响较大。 ③群体性:鱼类有集群的特点,通常为集群生长。

四、论述

1.从生态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网箱养鱼高产原理,并说明网箱养鱼对水质环境的影响以及近海抗风波网箱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