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线作文素材

时间:2022-11-22 20:15:33 作者:壹号 字数:37446字

篇一: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道德

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

2011道德之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

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这正是2011年中国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的复杂图景。时至年末,道德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从未停止,但从未达到今年的深度和广度。2011年,有理由被看作中国道德建设一个标志之年。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十周年、改革开放步入第四个十年的大背景下,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回访了2011年广受关注的道德事件当事人,试图历史地、辩证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一问】为何道德事件如此触动国人神经?

2011年10月中旬,一段监控视频带着一种尖锐的刺痛进入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广东两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而18名路人视而不见,扬长而去。令人震撼的不仅是见死不救者的麻木与冷漠,最后一刻,58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把一双温暖的手伸给了小悦悦。

这个持续时间只有7分钟的场景仿佛一面多棱镜,引发了多侧面的解读,而每个国人也从中照见了自己。

“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比如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比如集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事远非“道德”二字所能概括,一些极端案例已经滑向了违法犯罪。

2011年道德事件并非只有灰暗的记忆。“7·23”动车事故中的特警邵曳戎、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还有那些并非“非黑即白”的事,比如激起“助人为乐反被诬陷”争论的天津“许云鹤案”。

2011年道德景观的多面性指向一个难题:应当如何把脉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

记者回访了“小悦悦事件”18个“见死不救”者,看到的是一种高度警惕的眼神。对于他们,邻居评价:平时多少都有接触,也不是那种特别冷漠的人。

如今,人们谴责的矛头已不再集中指向那18个路人,更多的人扪心自问:换了我又会怎样?这场波及全社会的谴责和反思本身就证明,中国人并未陷入集体麻木,中国人良知尚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也比较突出。

中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生活条件改善了,日子过好了,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层面。不久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2011年,中国现代化进程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

【二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道德底线”一词,在2011年被反复提及。尽管突破底线的只是少数人,但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却不可忽视。

“地沟油”流向餐桌,被认为是部分行业道德底线缺失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记者见到河南惠康油脂有限公司制售“地沟油”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柳某时,他承认,收购泔水油成本每吨约5000元,加工

后卖价约8200元。据此算来,利润率约为40%。

这验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述的那段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更值得深思的,是柳某这样的心理基础:“又不是只有我一家干这个。”

由此,人们看到的是一种“破窗效应”:在某种“不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获利更多且没有得到惩戒”的潜规则之下,一些人从事不道德行为,便竞相效仿,纷纷突破道德底线。

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认为“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

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一旦底线失守成为常态,我们将付出巨大代价,不论整个社会还是每个人。

…… 此处隐藏9688字 ……

底线【例文2】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29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我们的“范跑跑”老师呢?却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范跑跑”老师是幸运的,因为他苟且活了下来;但他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