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愚公不智,智叟不愚——读《愚公移山》有感

时间:2022-11-22 17:26:01 作者:壹号 字数:9583字

篇一:愚公移山后的智叟

《愚公移山后的智叟》

愚公把山移走后,亲友们都赶来庆贺。

大家说:?这次智叟可没说的了,他该认输了。?

愚公笑道:?不会的,我与他打了几十年交道,很了解他,他是一个‘总是有理’的人,不会随便认输的.?

大家都不以为然。

一会儿,智叟也来了。席间,亲友们纷纷向愚公致贺,惟独智叟笑而不语。 众人向智叟介绍了愚公移山成功的情况,希望他谈谈看法。

智叟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好谈的,那山还不是神仙搬走的,岂是愚公之力??

众人说:?山虽然是神仙搬走的,但是因愚公移山精神的感动而引起的呀!? 智叟道:?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更危险了。既然上帝有感情,能被人感动,说不定什么时候人还会得罪上帝,上帝还回把山移回来。哎呀,得罪上帝可不得了!你们惹了大乱子了,我当初就说不让你们搬山,你们非搬不可,以后出问题咋办??

这时,众人才相信愚公的预见。

对于顽固不化的人,即使在事实面前也很难改变他的观点.

篇二:读愚公移山有感

读《愚公移山》有感

姜天晓(唐河岭小学 四年级 王椿博)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故事讲述了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山,每次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想把两座山移走。说干就干,愚公叫上了大家开始移山。大家干的汗如雨下,可为了交通,他们一直在坚持。这事被智叟听到了,想愚公真是痴心妄想。第二天一早智叟就去劝愚公不要挖山,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这句话感动了玉皇大帝,他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愚公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真让我感动。每每当我读到“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时,我便被他的这种精神深深的鼓舞着。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平时像智叟一样,做事半途而废,不会坚持。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一道比较难的题,差一点点就可以算对了,可我觉得我的手有点酸了,脑袋也有点累了,就空在那里,后来因为这道题还被扣了五分。然而愚公呢,他都这么大的年纪了,却重复着如此单调而又劳累的工作,能坚持下来,我很敬佩他。 我在心里想,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去完成,我相信定会像愚公一样取得成功,这种精神和力量将伴随着我终生。

篇三:《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杨陵区第二初级中学贺海燕

【教材依据】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

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 设计思路:

1、教材背景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

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要求学生在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并且联系学

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而

《愚公移山》这一课神话色彩浓郁,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具有很强

的艺术魅力,可读性强,基础性强,既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

积累文言词汇,师生还可在精神上受到熏陶。

2、学情分析:

学习这一课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即将初中毕业。这些学生通过三年的

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诗文,并且有了学习

文言文的基础,借助注释读懂本文不会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正确理解愚公

精神方面需要加以引导。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②、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难词、难句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

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文言文

语句及知识的积累。)

…… 此处隐藏976字 ……

3、《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会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显示:寓意——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五)、品读课文,赏析写法:

1、讨论: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 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

2、找找课文中衬托手法的例句,谈谈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