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观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8:05:09 作者:壹号 字数:17873字

《天使》观后感10篇

  《天使》是一部由恩斯特·刘别谦执导,玛琳·黛德丽 / 赫伯特·马歇尔 / 茂文·道格拉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观后感(一):爱情的交换成本

  没有持久的一往无前的爱,只有大意疏忽的丢失。

  不算是很刘别谦的电影,演员的三人行都很到位,情节的紧张程度也够,只是在从容性一方面大量欠缺,因为要让位于紧张这一主线。

  令我印象深刻的同样是卖花老太以情节的转移处理,颇有新意。

  另外,很同意对于赫本的评价,始终给人以紧张感觉的一个人,可爱比较贴切。

  《天使》观后感(二):优雅三人行

  人性是最不具确定标准的概念。因为把它细化到形容词当中时,延伸/分支/突破/解构/粘合...都是人干出来的趣事。

  诚实促使宽宏,那一秒妒火烧心;诚实促使易受诱惑,那一秒不计后果;诚实使欲望被节制提醒,与天使会面时牵挂尘世。

  真正的优雅来自于诚实。

  3P -- 优雅组合,你进得来吗?你退得出吗?

  《天使》观后感(三):处理婚姻危机的典范之作

  1937年《天使》(Angel),是赫伯特?马歇尔与恩斯特?刘别谦的再度合作,饰演男主外交官、政治家弗雷德里克?巴克先生(Sir Frederick Barker)。

  《天使》观后感(四):谁是谁的Angle

  玛琳·黛德丽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天使,更像个女神;不过这不妨碍她变成一众中年玉男们争相幻想的对象。

  本来只是想轻松一下,给自己一点娱乐。我娱乐的方式除了看侦探小说以外,看黑白喜剧老片也是一大快事。也许我是个生错时代的人,我始终认为黑白片时代的那些女星们,从琼·哈罗到我最爱的格丽泰·嘉宝,到格雷丝·凯利,每个都是真正的美女,优雅,精致。当然奥黛丽·赫本除外,我始终不觉得她美,顶多是有点可爱,美女们都有种独一无二的放松感,她却始终是一幅过于紧张的样子。

  话说回来,这部《Angel》竟然是我第一次看玛琳·黛德丽的电影,这位德国电影大师冯斯登堡的缪斯长得十分有现代感,穿西装和裤装的时候有种独特的性感与优雅,非常耐看。扫了一眼剧情简介,无非是两男一女的痴缠误会,情节简单人物稀少,我觉得它完美的适合我作为晚间娱乐。

  结果没想到,竟然在放松之余欣赏到一位大家风范的导演镜头调度。开场的长镜头便已先声夺人,让人眼前一亮,不同的窗户看出去,大公爵夫人花蝴蝶般串起了这个高难度镜头里的每一个小故事。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出现在女主角不辞而别的场景,男主角去买了一把紫罗兰,结果回来佳人已不见踪影。整场戏男女主角都没有出现,完全靠卖花老太太左顾右盼的表演和男主角画外不同位置的喊叫声交代剧情,干净利落之极。我正不禁感叹,即使是一部毫无希望成为大作的行货,一个有追求的导演也有办法尽量打上自己独特的风格烙印。结果找寻资料一看,导演竟然是……刘别谦!真是差点被我有眼不识泰山,还好镜头骗不了人。

  整部电影是为玛琳·黛德丽度身定做,她的表演很完美,整部电影就围绕她被两个优质中年玉男争抢而展开,最后还是让能给她优裕生活和温暖爱情的原配老公抢回美人归,她在另一男主角心中仍然还是永远的天使。一个男人用来相处,另一个用来幻想,生活实在太完美了。

  男主角之一的Melvyn Douglas也出现在另一部和葛丽泰·嘉宝合演的喜剧《尼诺奇卡》中,他很适合扮演这种中产阶级痴情绅士,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时代的审美标准真是变化快,现在谁是好莱坞的标准大众情人?我已经不知道了

  understrange.yculblog.com

  《天使》观后感(五):非典型性刘别谦

  是不是具备刘别谦触动的电影就是典型的刘别谦电影?我以为不可。

  刘别谦触动并非刘别谦所独有,其他人也常有,所以单一以触动来判断刘别谦电影的好坏,是不完整的。

…… 此处隐藏3445字 ……

  中镜对准放置摘放着的电话听筒的壁桌。

  镜头前推,直至电话听筒特写。期间琴声继续。

  特写状态不动,保持10多秒中,然后画面淡出……

  不过,下一个镜头却却没有按惯例回转给电话另一端的男主人,而是淡出到另外一个场景中。

  省略,又是省略。可为什么不呢?导演明明已经通过他的高超的镜头技巧、场景调度和声音的完美组合,用最含蓄最智慧的方式告诉了观众:马歇尔知道了妻子的情人就是老友道格拉斯!因为他弹的正是黛德丽所做的那首曲子!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刘别谦式的,邀约观众参与创作计算2+2的过程:首先,思维敏锐同时也是参与程度最高的那些观众,当听到背景钢琴声时,可能就依稀得出了4,因为他们牢牢记住了前面的那个铺垫;稍次的观众,当看见客厅内远景画面的时候,也得出了答案;如果还不理解,没关系!导演用回横摇慢推进再加10秒多对听筒的特写镜头,给你足够的时间推算出背景钢琴声和镜头中听筒的内在联系!这时,只要是没有睡着的观众,都应该已经理解到,哦,是 4!

  此时,不禁让人想起了《美人计》中的那个著名的镜头:从舞会全景大幅下摇推进至褒曼的背后手里的钥匙特写。希区柯克在此希望通过视觉的强调,使观众加深钥匙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起到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实际效果很好!但是,相比于刘别谦上面的那个镜头,它只是一种提示和强调,而不带有促使观众去分析的意图。希区柯克本人对刘别谦的评价有一句话:“A Man of Pure Cinema" 。确实,仅从此片来看,刘别谦确实是比希区柯克还 Pure Cinema。哈哈

  至此,应该说影片的刘别谦式的高潮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剧情收尾无非是……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去看吧!

  (带图:http://www.mtime.com/my/hitchitsch/blog/88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