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理》经典影评集

时间:2022-11-24 18:04:53 作者:壹号 字数:16474字

《定理》经典影评集

  《定理》是一部由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执导,西尔瓦娜·曼加诺 / 特伦斯·斯坦普 / 马西莫·吉洛蒂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情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定理》影评(一):涂鸦

  以传统反传统;以手段反手段.留意Morricone的音乐,大气而悠长,时而舒缓,时而有一种神异性的压迫,非常贴近电影的情绪.

  欲望'超脱

  对自身的创造和破坏往往是同时的,也就是不存在绝对的福音还是毁灭。

  《定理》影评(二):撒旦之后

  这个世界如此不堪一击,

  似乎只有性才是解救一切

  并且毁灭一切的证据

  仿佛你再背后偷偷的笑

  我感到阵阵寒意

  暗地里希望我会读懂你

  可你在哪里

  我总是落在后面

  追不上你

  脆弱的人际关系

  软弱的信仰

  不可一世的做法

  我更加希望

  你是在试图解释

  而非决绝到底的讽刺

  这样的话

  难道不会连自己也没有退路了吗

  《定理》影评(三):嘲笑道德的偶像

  我偶像,恶贯满盈的Pier Paolo Pasolini,他终其一生都在嘲笑道德,我完全相信他利用《定理》来对自己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崇拜,在他的观念里,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搅乱全世界的思维,但是他还相信,被他搅乱的生活会有新鲜的感觉注入,他还嘲笑资产家庭的空洞和压抑,还有所谓对艺术流派的荒谬的崇拜,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解放思维,比如向画板上撒一团尿,那远比那些拘谨的作画者更能够突出灵魂的放松。而那些尝到了诱惑的甜美却还在道德中挣扎的人,唯一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我真是太崇拜他了,他绝对是魔鬼派来祸害这世界的,他虽然死得很难看,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得起过衣冠楚楚的人类。

  《定理》影评(四):文本视觉化,观影中不能承受之重

  文本的视觉化,就算这是对经典致敬的一种说法,其中又有多少附会的成分呢?

  看过《索多玛120天》后的反胃,F说,为什么要觉得恶心呢,一切是人的都是自然的,你如果觉得恶心,岂不是觉得你自我的存在恶心吗?于是我纠正自己的说法,是晕眩,看到那些如花般的男女可以被逼到那样丑陋的程度,那种两个极端被并置共现,那当下不可遏制的晕眩感。

  《定理》的僵硬说教,那种技术形式大于叙事内容的风格显得空洞刻意。如果影像晦涩到文论的地步,那还要电影干嘛?

  帕索里尼,这个不可救药的弗洛伊德式的共产主义者,不能期望他的故事说得多精彩。

  观影中不能承受之重。

  《定理》影评(五):我们在决定定理

  记忆镜头

  在屋内摄影机与女儿来回转

  女儿看着镜头

  然后下一个镜头

  女儿跑向阳光

  打破你的尴尬境界

  帕帕自己当了一会救世主

  然而那些将要面临的痛苦降临

  我们去斗争

  让我想到

  鸡吧看见恋人伸出

  进入阴部

  然后达到高潮

  在然后是射完后的感触

  无奈

  虚无

  死亡

  温暖

  去捅破生活中的枷锁

  总比去忍受生活枷锁好

  但有类人愿意忍受

  那种我在这里不愿说

  记得贾晋蜀说

  告诉大家真相总比昏昏的好

  他是这么说

  捅破枷锁

  捅破处女膜

  《定理》影评(六):一部讲社会变革的电影

  这是一部先锋实验电影,比较抽象。我觉得可以按下面的办法理解:

  1. 这部电影讲社会的变革,涉及:

  (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改变:开头,代表人物:资本家

  (2)同性恋:代表人物:儿子。儿子原来是异性恋(见开头灰色部分)。

  (3)性解放:代表人物:女主人。

  (4)爱情的开放:代表人物:女儿。

  (5)抽象艺术的兴起:代表人物:儿子。

  (6)宗教观的变化(?):代表人物: 女仆。

  而神秘男子代表社会新兴观念。

  2. 从拍摄手法上,前半部分是灰的,讲变革之前。注意到神秘男子在来之前就已经出现在家里了,暗示社会变革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发生。

  3. 镜头语言有点像塔可夫斯基。

  《定理》影评(七):【轉帖】

…… 此处隐藏2367字 ……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category/%E5%AE%9A%E7%90%86/

  謝謝黎徤基先生將當晚長達數小時的散漫討論整理撮要成篇!)

  巴索里尼的電影一向予人一種激進、解放的意味,題材十分具爭議性。他的激進和解放的意味,不單局限於意識上的激進和解放,對於經濟科層建築的問題,也是他關注的一環。他的《定理》是他對資產階級的質問,甚至也是他對自己小資產階級身分的質問。巴索里尼的父親是法西斯軍官,而母親則反對墨索里尼,巴索里尼自己就曾是意大利共產黨的成員,但又因其性傾向不被接受而被開除黨藉。巴索里尼自小深受天主教影響,但他的作品與天主教會保守派的立場有很大的差別,對於宗教,他顯然持一種與保守派教會不同的詮釋。

  講者認為巴索里尼在《定理》之中,運用了布萊希特的間離敍事法。布萊希特的舞台劇中,會用上很多第三人身敍事、誇張的演繹、不自然的燈光等表演手法,去提醒觀眾不要痴迷於劇場的情緒。《定理》對資產階級個人解放論提出質問:究竟純粹個人思想和生活的解放,在六十年代的意大利,有沒有出路?他藉此批判當其時法國五月風暴的學生運動。他認為這種純屬個人的反叛最終都會被控制。無法成為有力反抗的個人主義,只能虛假地批判社會,純粹是小資盲目的反叛。

  《定理》以一中產家庭為核心,從此片中探索中產階級,從常規的生活模式之中解放的可能。電影甫開場,劇中父親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工廠,讓工人成為工廠的主人。記者因此作出提問,導演特意安排父親一直被其他人擋住,令觀眾看不到他,反而令這些提問顯得像是對觀眾提出的。巴氏想透過這段記者的採訪,令觀眾一開始就思考資產階級放棄其身份的可能。而片中的黑白及靜默片段,是代表著人的極端精神空虛。片中的有意大利文和英文的配音聲軌,但兩條聲軌均故意不配合演員的嘴型,藉此突顯出一種疏離的感覺,令觀眾以免陷入痴迷觀影狀態。

  《定理》除了提出批判資產階級外,亦對宗教的保守思潮作出批判,提出另類的解放思想。《定理》縱然受不少保守派的天主教人士抨擊,但仍獲天主教國委會電影大獎,成為一齣被推崇的宗教電影。《定理》的突出之處在於將「解放」與「宗教」放在同一框架上理解,將宗教回歸到最基本的人性解放層面來探討。

  講者引述一法國學者巴塔耶(Bataille)對宗教的理解,就是要突破理性勞動世界的計算式生活方式。在《定理》中,資產階級家庭突然有一客人來訪。那位男訪客彷彿如天使般降臨那家庭,以性行為作為一種儀式去解放了每一個家庭成員。他們有的似是思想上的解放,有的似是情慾上的解放。解放將主角的一家人帶出新的精神狀態。縱然有不少坊間的評論認為巴索里尼是情色電影的經典大師,但在《定理》之中他描述的性解放是相當克制,點到即止,不帶露骨的鏡頭--同樣的,這也是間離效果的要求。

  《定理》的結局,指向戲中的兩大類的角色。女僕作為無產階級的代表,同時,中產的家庭是資產階級的代表。女僕的結局是安祥地在工地中被埋葬,而中產家庭的成員,多進入瘋癲似的精神狀態。對於女僕的結局帶來的寓意,講者與聽眾並不一致,有認為是仍有解放的可能;有認為是與中產家庭被絕望地埋葬;也有認為埋葬亦有如工業會埋葬農業。講者認為父親放棄工廠的決定雖然是一種解放的可能,但中產家庭則因為與低下階層的傳統民間文化完全分離,一旦改變就陷入空虛,即使將自己一切奉獻於工人階級,也無濟於事。同時有聽眾認為,作為一齣與基督教有關的電影,一個人赤裸進入沙漠,未必是陷入空虛,也可能是脫下一切,自省和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