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初三

时间:2023-03-24 03:20:06 作者:壹号 字数:12975字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初三5篇

《我不是药神》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缺点和人性的弱点。在观众的眼里,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但他不是完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初三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初三(精选篇1)

警车在慢慢地向前行驶,街道两旁全是为勇哥送行的人……《我不是药神》已经落幕了,可影里感人的片段却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

陈勇是位卖印度神油的中年大叔,因为经营不善,他过得很潦倒,老婆也和他离婚了。正在他焦头烂额的时候,慢粒白血病人吕受益找上门来求他去印度带回一种叫格列宁低价特效药,陈勇没有同意,因为贩卖假药要坐牢。可是他老婆出国要带走唯一的儿子,父亲也因为病重住进了医院,再不医治将要离开人世,而且由于无钱交房租,房东把店铺的门也给锁上了,最终陈勇同意了吕受益的请求。他进来了药然后卖给慢粒白血病人,赚了不少钱。但是假药贩子张长林威胁他,他只好将药品代理权转给了张长林。后来看到那么多需要便宜药的可怜病人不断死去,陈勇横下心来再次贩药,最终落入了法网。

看完电影,我很难受,那么多人得了可怕的慢粒白血病,他们和家人承受着无法想象的痛苦和折磨,要是没有病痛该多好啊。还好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现在治慢粒白血病的药已经进医保了。

我喜欢电影里面的主角陈勇,他非常善良。他经营的保健品药店生意不好,再加上父亲得病也需要钱来医治,所以就铤而走险,从印度进了一些格列宁回来赚钱。可还是有些病人买不起,陈勇给病人都打了八折。很快,他赚了一些钱。可是卖假药的药贩子张长林威胁他让交出代理权,否则就要举报,他只好同意了。后来已经成了服装厂大老板的陈勇看到慢粒白血病人吃不起药不断死去,良心受到谴责就又贩卖格列宁,但是这一次他不为赚钱,而是为了帮助病人。原本一瓶进价两千块钱的药,他只卖五百元,然后自己倒贴一千五。最终陈勇因为触犯法律被抓了。但是在警车押他去服刑时,所有帮助过的病人们都在马路旁为他送行。

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我觉得陈勇是个善良的人,他虽然是个商人,却比那些为了赚黑心钱的商贩高尚很多。他为了帮助病友倒贴钱,为了帮助病友铤而走险,他尽了他最大的能力在帮助那些病人。我想,如果世界上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们一定会觉得更加温暖,更加幸福的。

勇哥,你虽然是个普通人,却是那样的善良,在我的心中,你就是一个大英雄!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初三(精选篇2)

暑假的一个下午,妈妈带我去看电影——《我不是药神》。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电影院里,因为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神作,口碑票房都很好,所以我也非常期待,希望能一睹它的风采。电影院非常火爆,大家都在讨论:药神是什么?在我看来,药神就是手上有大量的药资源,效果好,还卖得比医院便宜很多。

影片开始了,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位白血病患者找到一位卖印度神油的店老板,希望他到印度走私一些印度格列宁。走私是犯法的,而神油店老板程勇,因为老父亲生病,需要高昂的手术费,迫不得已答应了这个要求。那位病人告诉程勇,虽然药效相同,可价钱却相差20倍。中国医院卖的格列宁四万块一瓶,印度格列宁才两千一瓶。程勇跑到印度,结果按五百块一瓶的出厂价买了一百瓶。程勇和这位白血病人,及一位群主、一位神父开始了他们的卖药之旅。

他们生意越做越大,当然钱也赚得数不过来,程勇本人也因为卖的药效果好,价钱便宜,被病友们尊称为“药神”。

这时,另外一个卖假药的人找到程勇,要以高昂的价钱买走程勇的进药渠道。程勇因为害怕坐牢,所以把代理权拱手让出,用拿到的钱开了一家纺织工厂。

…… 此处隐藏1639字 ……

而承勇已经赚到了许多,他准备放弃代购假药,把代购假药的权利给了张长林,而张长林被利益熏昏了头脑,他提高价格,病友又不得已把张长林告上了法庭此时的程勇已经事业有成,但是他为了病友不但补贴价格,为病友代购假药,当程勇还是被抓在他进入监狱的那一刻,所有的病友在道路上围成一排,目送他,他的善良没有被善良的人们忘记!

最后药品进了医保,程勇也刑满释放。其实没有什么大人物,也没有什么小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都是对于生的渴望。

《我不是药神》电影观后感初三(精选篇5)

《我不是药神》已经是去年暑假的电影了,但到如今才看。

不得不说,这是部好电影,和刚开始上映时朋友圈反映一致。我喜欢这种反应社会问题和小人物生存的电影。看完我还是想到了石一枫,前不久又读了他的《营救麦克黄》。同样是社会问题,和石一枫之前的电影一样,反应道德,善恶,信仰等的问题,结局同样残酷,却又给人希望。故事中,反应的社会问题是真的,但是故事中程勇、思慧、黄毛等人却又充满理想主义,现实中恐怕不会有这样的人。这也就是电影或者文学的区别,就像老师所说的,文学所反映的现实都是充满主观性的现实,而程勇等人也是作者所故意去塑造的。但电影终究还是反应了一些问题,表达了作者的一些思考。文学有什么意义?文学所反映的现实再怎么真实,终究还是假的,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去读文学作品,真的是为了逃避现实,在小说中构建自己的童话世界?我总是试图从小说中寻找答案,但类似的小说结局却可能很不相同,文学没有答案,现实更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文学能让你了解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同样的经历,结果会很不同。许子东在《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分析50篇0小说》中,把50篇0小说按照0的发生时间的前后以及结果分为几种情况来进行讨论,进而通过这些小说更好的反映0。这或许也就是文学的意义。

比起《我不是药神》,前不久热映的《无名之辈》我实在喜欢不起来,那天宿舍三个围在一起看,边看边说拍得真好,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社会问题,但是后半部却生生毁了这部电影,也许是前面的面太大,作者最后拉不回来,总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而《我不是药神》中,人物形象的丰满,电影应该表现的深度,不会让人觉得刻意。刻画的比较好的人物应该是程勇,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对比,中间的变化过程合情合理。

而对于生活本身,越长大越觉得是非和善恶越难分清楚。我们该怎么生活?或我还是会选择到文学中去寻找答案,而好的作家可能就是把问题和答案阐述的更清楚的那个人,而我为了寻找更贴近事实真相的答案,能做的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