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心理学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2:04:52 作者:壹号 字数:16596字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10篇

  《移情心理学》是一本由[瑞士] C.G.荣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一):荣格对于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准确地吻合恋爱发生的情形

  荣格对于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准确地吻合恋爱发生的情形。爱情的发生既是个体化的,也是非个体化的,其主宰作用的是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玛,女人无意识中男性原型——阿尼姆斯。荣格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描述可能会令当代女权主义者反感。阿尼玛主要由感觉组成,它的驱力是联合(unite);而阿尼姆斯主要由论辩组成,它的驱力是辨识(discriminate )。显然,这是对阴性力量和阳性力量最好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国的《易经》中的阴阳概念。而男女皆是阴阳和合体,只不过他们生理构造不同、心理也有差异,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任务有所区别。总的说来,阴阳总是相吸,阴阳相吸的目的就是联合,转化、更新、统一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正好与《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十个炼金阶段相对应。因此,男人渴望藉由女人完整;女人渴望藉由男人完整。关系的目的就是“整体性”(wholeness)。

  《移情心理学》读后感(二):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人的真我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佛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他发现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其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被个人获得过。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

…… 此处隐藏2288字 ……

  心理有问题的病人大多是因为在茫茫的意识原野中失去了方向或者自我。心理医生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迷途的人找到路途或者目的地—自我。但是医生作为病人的帮手,是这样一个角色:医生是他们暂时栖身的凉棚或者结实的手杖,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等他们能够自立的时候潇洒离开。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常常将他们缺损的那一部分意识投射在医生身上,而医生也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病人身上。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就是移情。移情是医生治疗心理病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否则医生很难治好病人。

  正是基于只一点,荣格写了这本《移情心理学》的书。移情是心理治疗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如果没有,说明医生根本没有触及病人的病灶,也谈不上什么治疗。但是深层的无意识又是茫然无头绪,深淼如大海的,在这样一片茫茫的无意识之海中找回病人的自我(或者说“自性”)简直比真实的大海航行还要凶险,搞不好医生自己都会迷失,医生就是船长,怎样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需要一张航海图。荣格给出的航海图,就是古代的炼金术。由于炼金术在高级的阶段中炼金术士本人也深深陷入这个过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无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只是他们没有相应的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探索,所以用炼金术的术语来进行表达。这些贤人的探索往往很深入,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入,所以他们的成果我们用来做我们探索无意识之海的航图是可以胜任的。

  荣格用的书是《玫瑰园》,一共是十三幅图,用来表示炼金术的各个阶段,但其实是医生和病人探索无意识海洋的各个阶段。有了这个认识,这本书读起来就有了条理。《玫瑰园》借用的很多概念都是来自圣经,不过这些图片的表现都是很直截了当的,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开始有一男一女,象征着两个单独的意识;然后男女开始接触融合,这实际象征意识的互补。接着会生成阴阳人,一个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的人,这是初步的融合结果。接着是凶险的死亡和腐烂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孕育着新生。书的机构基本上就是根据这十三张图片来解释无意识地探索过程和自性的寻找过程。

  在书中荣格强调要对炼金术有所了解,读这本书才能没有障碍。他可能是怕炼金术的一些说法吓着读者,比如男女融合的图片是正常男女性行为的图片,但是融合的结果却是一个半阴半阳的阴阳人。不过,我觉得,如果不是抱有成见,稍稍读过一些佛经、圣经之类的宗教书籍,也完全可以理解这些概念。举例来说,移情这个概念,其实在宗教典籍里多有提及,佛经里面称为幻城,也就是说,有人成佛之路很漫长,所以佛祖慈悲,半路幻化出一座城市让人休息。基督教的概念里也有类似的城市。只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些人往往把这里当作终极目的,这里反而称为他们沉溺的安乐乡,他们反而在此不思进取。在心理治疗上,这就表现为,病人对医生的移情成为习惯,虽然表面上看来他病情好转,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病人找回自性,而不是赖在医生身上。如果成为这种局面,医生反而称为他治疗路上的障碍了。

  再比如腐烂生出新生命的概念,这在中国并非稀奇。我小时候就知道,草腐烂了以后会生出萤火虫。这是一个迷信观念,但也是无数人潜意识流动的外在流动。根据这个得不到科学,但是可以探索潜意识或者无意识。题外话:清代金圣叹与好友斫山先生一帮朋友喝酒,金圣叹就发问:“为什么雀入海就化为蚌?真是不解啊。”斫山先生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知道雀入蚌就化为水。”举座大笑。可见这种生命的变化概念一直存在,无意识总是若隐若现地显露,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

  融合成阴阳人,而后腐烂,最后天垂甘露,新生命从天而降。这个过程在一些中国的书籍中也有所逗露。有一则禅宗公案,有个人写了一部注解佛经的书,请国师慧中禅师品评。国师拿来一碗清水,水中放七粒米给他。这个人莫名其妙而去。禅宗的修行其实也是一种寻找自性的过程,暂时的交汇与纯熟的融合的区别,就好像在水中放七粒米与一碗粥的区别一样。而这个过程拆皮破骨,极是艰难凶险,禅师岂能轻易说破!

  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能碰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场面。所以真要是有人能根据中国古来流传下来的炼丹术或者禅宗公案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的“无意识航海图”,岂不是造福众生,善莫大焉?这倒不是一种民粹主义想法,好像老外有什么咱也得配置一个挣脸面。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很多修炼都是单独闭门内省,这与西方的这种“双修”模式有很大不同。如果能探索出来这张“航海图”不仅对中国人有用,对于许多内向的西方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现在中国的生活压力日渐增加,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这也是需要更多“心理导航图”的现实原因。

  我想到的可能有用的书:《禅密三昧经》《周易参同契》《解深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