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

时间:2022-12-24 11:17:33 作者:壹号 字数:16498字

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5篇

人生时间有限,我们应多阅读这种经典书籍,《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篇1

学习了《道德经》,感触很深。所以有感而发,谈谈自己学《道德经》以来自己的感悟和所获。

老子通过《道德经》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老子圣哲的形象,老子在书中拓展了古人的世界观,丰富了辩证法思想,用深邃的哲思洞察了宇宙的本质,他的形象只有圣哲二字方能相称。这本书所谈论的很多的东西,也足以表达古人的智慧。

首先谈论关于“无为”的问题,很多人第一次看《道德经》,会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态度。但是如果你认真品读《道德经》,就会发现它并非我们理解的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为,以不滋事的态度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为当做有味。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扰乱人民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行为对待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得。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是反战的倡导者,《道德经》也是老子的反战意识的载体。老子强调:夫兵者,不祥之器。早在很久之前的纷乱年代,老子就认识到和平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看出我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崇尚。有道者不处,尊从道的人会崇尚和平而厌恶战争。德国的科学家说《道德经》是一部超越时间的书,它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它的字面意思。真正读懂它的人可以看见整个世界,它蕴含的生命的所有可能。老子在几千年前的一部作品影响着几千年后科技如此发展的整个世界,《道德经》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点,功成不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点定论,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美和恶是必然存在的,但对于美和恶有了标准的评判,那就会让所有人去追求“美”。美和丑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然的标准,若人为规定一个标准,则天下就会变得很糟糕。老子用这个例子揭示这个道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善恶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规定一套的标准也会让人们假装的追求着善,而不是来自于心里的真正的善。

《道德经》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理,我相信还有很大部分的道理我并未研究透彻。老子通过道德经向我们传达的思想也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道”的概念也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感悟,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将会花费时间去感悟道,体会道,研究道。我同时也相信对《道德经》的研究与解读会使我受益。

道德经第十二章读后感篇2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 此处隐藏3120字 ……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