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北京》的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5 13:12:15 作者:壹号 字数:37351字

《晚安,北京》的读后感10篇

  《晚安,北京》是一本由汪峰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安,北京》读后感(一):阳光明媚的忧伤

  其实我真的希望从这本书了解汪峰这位摇滚先锋的真是想法,这本大概分为两部份吧,第一部分就是汪峰度摇滚音乐的理解和看法,第二步部分就是汪峰自己写的小说,虽然不是汪峰自己的真实的经历,但是我依然感受到汪峰内心的想法,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无泪的抗争,充满迷茫、充满失落,甚至是滑稽!有书本的话来说,就是上帝就是充满幽默感!最后还补充一点,拿来收藏还可以,要是领会什么的思想那就别期望了!

  《晚安,北京》读后感(二):期待汪峰更好

  先说装帧,这个书的内封面上,如果去掉那个人头,就是一个很有品位的装帧了。这个人头毁了这个书的装帧。

  内容较短,书里面引用了些汪峰的歌词,但内容太少,根本无法承托起歌词的意义。从而使引用歌词的部分显得太形式。一般8分以上的书我就认为是不错的书。这个数给分7.8分。

  汪峰的诗很好,明显高于小说的造诣。9分。

  歌词也很好,完全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受。绝对满分。

  难过的那段生命中,汪峰的歌陪了我好久。

  总之,很喜欢汪峰,祝他有更好的作品带给我们。

  支持下。

  《晚安,北京》读后感(三):晚安,我们的青春和梦想

  看到汪峰出书,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应该看看。倒不因为自己是他的死忠粉丝,也不因为所谓“窥私欲”。只是觉得,他的那些歌让我很想了解,写出这些旋律的人到底有一颗怎样敏感的心灵。

  我知道汪峰不算早,是大一时候听到一首《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很喜欢,被那个深沉沙哑的嗓音吸引,就找来他的所有歌,一首首听,结果发现能留在MP3里的有不少。《笑着哭》《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在雨中》《飞得更高》都很耐听。那时候,汪峰,在我的认知里,是个有些抒情有些民谣有些摇滚的流行歌手。

  直到2010年,他的一首《春天里》在被两位进城务工兄弟翻唱之后,流行到了千家万户。在《飞得更高》之后,这首歌成为汪峰作品中传唱率最高的一首。它唱出了人们对生命的无奈,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梦想及自我的迷失。这些主题在汪峰的作品里常常出现,也正因为此,他的歌能触及很多人的心底。

  不管是畅快淋漓的嘶吼,还是迂回婉转的低吟,汪峰不过是个一直关注生命和本我的人。在惺惺作态、曲意逢迎的娱乐圈,这样的歌者宝贵。

  翻开这本《晚安 北京》,让我有些出乎意料。书做得非常干净,不像一般明星书,塞满了各种写真大头照。三个部分区分得很清楚,只有第一部分“怒放笔记”(创作感悟)带有写真照片。他的原创小说《晚安 北京》以及诗歌、歌词部分《中国的忧郁》都是干干净净的文字。看来编辑有意将这本书打造成一部文学作品集,作者是汪峰,他同时也是个歌手。

  我不对这种定位做评判,但很佩服这种勇气。在时下忽略底线没有原则随意篡改的浮躁年代,能够素面朝天听人评判的人或作品,委实不多。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定位是符合汪峰“摇滚界文青”特色的。只不过,这种做法是否被市场买账,还要看读者的反映。

  汪峰能够受到很多人喜欢,无疑和他歌唱的主题分不开。正如书籍腰封上的那句话:“为所有的爱与死与最与罚而祈祷,为每个人的青春、痛苦、孤独和梦想而歌唱。”他在自己的小说处女作《晚安 北京》里同样延续了这个主题,通过王凡这个小人物遭遇的种种,让我们反观了自己。在庸碌生活的停息片刻,我们最会想起的都是我们失去的或不能得到的,比如青春、梦想、爱。

  晚安,那些逝去的。

  晚安,那些难舍的。

  晚安,那些宝贵的。

  晚安,北京。

  《晚安,北京》读后感(四):汪峰:写歌比写小说难多了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田超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2/24/content_764285.htm

…… 此处隐藏7791字 ……

  我在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会喜欢听他的歌?到后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这个问题变成了为什么我会喜欢听汪峰和许巍的歌,再后来又变成了为什么我会喜欢听汪峰、许巍以及罗大佑的歌,当我以为我可以把这个问题变成我为什么会喜欢摇滚乐的时候,我就看到汪峰的“怒放笔记”,了解到中国的摇滚乐起步晚发展慢,摇滚音乐人还有鲍勃 .迪伦、莱昂纳德 .科恩等等,而他们的歌我都没听过,甚至连崔健的歌我也只是听过几首而已,所以,我的问题就还是我为什么喜欢听他们三人的歌。

  我很庆幸自己是在他没有很红的时候去了解他的歌并喜欢上他的歌,那时候的他还没去《中国好声音》,还没有和章子怡有什么联系。但这些都不是事儿,我第一次听他的歌应该是《春天里》,当时校园的广播里天天放着,可是它并没有打动我,不记得是谁还告诉过我这首歌的原唱是汪峰,那时候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然后在下一分钟就将它忘记了。真正打动我,让我不断深入去了解他及他的歌曲的是他的那首《存在》。那时候我很迷惘,成功和伟大人士的迷茫往往意味着他的蜕变或是将要到来的又一次成功,然后我们会从中得出“要坚持不懈,要不断地努力,要能顶住压力和周围人的嘲弄,坚持做自己认为是对的”的结论,所有鸡汤文举的都是那些不平凡人的例子,而普通人的迷惘好像就不该说出来一样,是shit。是的,我也一直压抑着痛苦着,就像那个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胆小怕事,害怕即将到来的一

  切,可有时候真的就很想从套子里出来,伸展一下四肢,可又害怕周围人的看法。直到我听到了《存在》,内心所有的情绪就被这首歌喊出来了,酣畅淋漓。之后《勇敢的心》、《像梦一样自由》、《加德满都的风铃》、《城市之光》、《恒心》等等就成为我短暂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的迷惘,当然会一点点的退去,我慢慢地让自己伸展开来,不再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对汪峰的狂热也一点点的退去,最终归于平淡。但只要听到他的歌还是会有莫名的鸡冻,这种鸡冻是会一直存在的,喜欢一种东西往往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而性格是不容易变的。

  还是说说他的书吧。前面已经说过了,书卖的太贵了,其实不值这个价。书的主体部分是他写于2001的小说《晚安 北京》,书的开篇是他的随笔“怒放笔记”,书的最后是他的诗歌(包括一些歌的歌词)“中国的忧郁”。“怒放笔记”还是很不错的,他说道摇滚乐的功能应该是说别人不能说的话、说了没人听的话、说了以后成为废话,或者被忽视被压制的话。这也许是很多人喜欢摇滚的原因吧。其实对于汪峰的歌属不属于摇滚网上还是有争议的,比如,有些人觉得《飞得更高》是在迎合市场,迎合社会。对于这点,他也稍微的解释了一下,“没办法,赶上了”,这首歌一出来就很火,火了一阵子后“神六”升空又被国家选上了,加上奥运会,所以就火了很长一阵子。很多人觉得摇滚是颓废的批判的,这样的歌怎么会是摇滚的类型呢?我们的思维总是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模式,这些都源于没有真正理解摇滚是什么。并不是为他辩解什么,摇不摇滚我也不懂,只要喜欢就行了。

  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多很好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水准之上”,现在火了,还能有这样的作品吗?应该很难吧!如果像他自己所说的他以前从来没有想要妥协,想曲线救国一点,商业上成功一点,“因为我从最早的时候就明白,人一旦尝到了甜头,你再让他回到现在所做的事情上,是不可能的。”那他现在尝到了,也回不去了,但还是希望他能有好的作品,跟以前的不一样也没关系。

  汪峰深受惠特曼和金斯堡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学习了惠特曼的自由体形式,甚至用词上也学习了惠特曼,像这些词,土壤、岩石、山峦、海水、物质、工厂、膨胀、崩溃、完结、外科手术、解剖学、化学家、望远镜、分光镜、价格、产品、日常生活、器皿、政治、人物、社会阶层,在惠特曼的诗中是很常见的,这些一点都不美的词却能完好的表达情感,情之所至,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无所谓什么样的文字和形式,惠特曼的诗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表达着他对生命和美国的热爱,即使那时候的美国也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西进运动,工业的快速发展。惠特曼的诗充满着希望,这一点也影响着汪峰,所以他觉得“摇滚乐不单是要抨击和批判,更要让人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生命本身的爱”。

  从书中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他承认自己曾努力的学习鲍勃迪伦和莱昂纳德 .科恩,也说出自己对摇滚的喜爱,并为之做出的努力,他的小说《晚安 北京》就是见证之一。写小说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但与其说是写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经历,还不如说是写出了那时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茫然无信仰的状态,内心极度的空虚,做任何事情都填补不了的空洞。当然,作为小说,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确实不怎么样,繁冗的陈述,缺乏故事情节,他的诗明显比小说要好很多。可勇气让人佩服,他用一个人的一天从掉钱包,到约会一次,再到做爱一次,最后被车撞死来组织一篇小说。整篇小说都充斥着他对这个城市,这个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他写爱情,得到了又失去,失去了就永不再来,最后爱情沦落成“你好”,“再见”,真够一阵见血的。

  我给了四颗星,因为有他的随笔和诗歌作支撑,值得我给,留有一颗星是希望汪峰能更好。就像他自己说的,“摇滚乐是美好的东西,如果能让美好的东西变得更美好,我愿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