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时间:2022-11-24 09:59:12 作者:壹号 字数:11954字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绿色建筑相关的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水环境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普通建筑自来水 用户 污水排放 雨水 屋面 地面径流 排放 线 性 的 供 给 与 消 耗

绿色建筑小区绿色建筑小区水环境系统工艺流程图

高效循环运转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回用 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回用 ——排放——贮存——处理——2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主要内容制定合理用水规划 分质供排水子系统 中水子系统 雨水子系统 绿化、 绿化、景观用水子系统 节水器具、 节水器具、设施和绿色管材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一、制定合理用水规划住宅区内有室内给水排水系统 室外给水排水系统 雨水系统 景观水体 绿地和道路用水 供水设施应采用智能化管理,统一 调度管理: 远程控制 故障自动报警

规划时,应结合所在区域总体水资源和水环境规划,采取高质高用,低 质低用原则,除利用市政供水外,充分利用其他水资源(雨水、生活污 水),按照相关标准处理后回收再利用。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小区用水分类:

生活用水:指小区 小区居民日常 生活用水 小区 生活用水(如饮用,烹调、洗涤、 淋浴、冲厕)。 市政用水: 市政用水:街道浇洒,绿化 用水,车辆冲洗等用水; 消防用水: 消防用水:扑灭火灾时所需要 的用水

水量(L/人 占日用水量的百分比 百分比( 类别 水量(L/人d) 占日用水量的百分比(%) 厕所 厨房 淋浴 盥洗 总计 40-60 30-40 40-60 20-30 130-190 31-32 23-21 31-32 15 100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小区供水水源1、市政供水 供水水源的水质,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可作为水源直接用于 小区的生活用水。如果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采用饮用水深度净 小区 化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采用的技术措施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卫 生规范和《卫生部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检验规定》进行。采用 市政供水的小区 小区的水质保障技术,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关于 小区 水质和防止水质污染的有关规定执行。 2、地下水和地表水 根据水质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提供给用户符合生活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饮用水。 3、生活杂用水 采用小区 小区污废水作为生活杂用水水源,水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 小区 和国国家标准中关于相应的杂用水的水质标准。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1、水量平衡问题水量平衡旨在确定小区每日以下指标: 旨在确定小区每日以下指标: 所需供应的自来水量 生活污

水排放量 中水系统规模及回用目标 景观水体补水量 水质保证措施及补水来源 1、找出各水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2、在考虑污水和雨水回用的同时,根 据市政提供的水平进行合理安排

计算出小区节水率及污水回用率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2、节水率和回用率的指标问题节水率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控制水龙头出水压力等措施, 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控制水龙头出水压力等措施,减少市政提供的水量 (安装节水器前的用水量-安装节水器后的用水量)/ 安装节水器前的用水量 安装节水器前的用水量-安装节水器后的用水量) 计算节水率的前提条件是:安装节水器前后的用水方式相同、 计算节水率的前提条件是:安装节水器前后的用水方式相同、用水效果相同 绿色建筑小区节水率不低于20% 绿色建筑小区节水率不低于20%

…… 此处隐藏2644字 ……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4、中水处理工艺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

绿色建筑的水环境(第五讲)

4、中水处理工艺

天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enter, Tianj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