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2C生技讲稿-1

时间:2022-11-23 12:06:42 作者:壹号 字数:17149字

动物学(上)

绪论 (2学时)

1.生物的分界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生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的约有140-150(200)万种。有人(R.C.Brusca等,1990)估计,约有2 000万-5 000万种有待发现和命名。

林奈时代1735,以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特征来区分,以生物能否运动提出动物界和植物界2界系统。 光镜广泛使用后发现,许多单细胞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的特性(如眼虫),有人提出了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3界系统。霍格(J.Hogg),1860赫克尔(E.H.Haeckel),1866

电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提出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概念,于是有了4界系统 考柏兰(H.F.Copeland),1938

电镜技术和生化知识的发展,使得人们将真菌从植物中分出来,于是有了5界系统 惠特克(R.H.Whittaker),1969提出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以后还有陈世骧1979年提出的6界系统,卡瓦利尔(T.Cavalier)和史密斯(Smith)1989年提出的8界系统。

2.动物学的概念与目的

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目的:通过研究,掌握规律,保护并充分利用动物资源,使动物更有利于人类。

3.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16-18世纪,观察描述阶段。该阶段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材料收集、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经济意义的描

述。

19世纪,综合比较阶段。该阶段的研究方法是主要是比较。起因是3大学说的发现,促使了形态学和

生理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至今,实验论证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现代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工程学的相互渗

透,使研究工作更深入、细致、精确。

研究方法:观察描述、综合比较、实验论证

4.动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

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 现用自然分类系统:

以形态或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许多证据为依据,基本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科学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又建立了新的分类准则: 生化准则、免疫准则等。还不完善。 分类等级

即分类的阶元,现在通用的等级共7级。也有细分的阶元,如总级、亚级。 种级阶元只有客观性,其它阶元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 物种和亚种的概念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界限可以与别的物种相区别。在有性生

物,存在生殖上隔离。

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了一定区别的群体。 品种——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培育出来的类群。它在经济上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动物的命名

第1页 共23页

动物学(上)

双名法:

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属名在前,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学名之后常附记定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亚种采用三名法,种名后再加亚种名(书p11)

狼 Canis lupus

鲤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动物的分门

分门的依据

细胞数量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内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

第一节 细胞

一、细胞发现与细胞学说

1、1590年荷兰人Jansson兄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复式显微镜。

2、 1665年英国人R.Hooke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软木中的小室,称之为细胞。 3、 1671年Grew与Malpghi发现了细胞中的粘质,1831年Brown发现了细胞核。1861年M.Schultze

等确定了细胞由原生质组成,

4、 M.J.Schleiden 与 T.schwann提出了细胞学说。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核液;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内质网,

核糖体,溶酶体)等。细胞膜

三、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无。

…… 此处隐藏2905字 ……

一般认为原生动物约有3万多种,有四个重要的纲。 (一)鞭毛纲(Mastigophora) 1 .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2.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一般以鞭毛为运动器,通常1-4条或6—8条,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等,后两种也称异养。其生殖方式中,无性生殖主要为纵二裂(绿眼虫),出芽(夜光虫);有性生殖主要有同配生殖(盘藻虫),异配生殖(团藻虫)。在环境不良时,一般能形成包囊。 3.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盘藻(Gonium)由4—16个个体排在一个平面上组成盘状群体。各具二根鞭毛,有纤维素细胞壁,有色素体,都能独立地进行营养和繁殖。

团藻(Volvox)由成千上万个个体构成一空心球形,只有一层,彼此有原生质桥相连,有分支。多为营养个体,少数为生殖个体(有形成卵和精子的两种),精卵结合后发育成一新的群体。其对分析和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很有意义。 夜光虫 (Noctiluca)、沟腰鞭毛虫(Gonvaulax spp.)和裸甲腰鞭毛虫(Cymnodinium spp.)等在海洋中大量繁殖,并密集在海面上时,可使海面呈暗红色,还发出臭味,即产生所谓的“赤潮”,对渔业危害很大。大多数本纲动物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可做鱼类的天然饵料。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uani)能引起黑热病,故也叫黑热病原虫。其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是寄生在人或狗体内的巨噬细胞中,称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巨噬细胞由单核血细胞形成,位于肝脾,淋巴结和骨髓中。无鞭毛体以巨噬细胞为食,长大后不断分裂(二分裂)。当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巨噬细胞破裂,无鞭毛体出来又侵入其他巨噬细胞。如此引起大量巨噬细胞破坏死亡,故患者肝、脾肿大,造成贫血而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另一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内,当吸血昆虫白蛉子叮人时,无鞭毛体(长约2~3μm)即进入其消化道内,并发育为前鞭毛体(Prcamstigote,长约15—25μm)。当白蛉子再叮人时,就将原虫注入其他人体内,故黑热病主要是通过白蛉子传染的。

锥虫(Trypanosoma)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中,侵入脑,脊髓中使人得昏睡病(非洲),我国主要危害牲畜。

披发虫(生活在白蚁肠中)等。

第5页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