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时间:2022-11-22 20:35:40 作者:壹号 字数:9879字

安康市第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作答前请填写班级、姓名及考号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 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 指的是郡县制

2.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B. 燕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

3. 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 相权不断削弱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 皇权不断加强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4. 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A. 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 西汉的制度最优C. 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 郡县制存在弊端 5. 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6.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

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 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8.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9.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 “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元明清时期

A.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 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10.元代王祯所著《农书》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

11.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

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

A.男耕女织 B.种养结合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12.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

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

13.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

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

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5..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此处隐藏929字 ……

2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第二卷 材料题(每题2分,共48分)

25.(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放在擅专威福。”故而废相。对此,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材料一中秦国变法主要作了哪些规定?根据材料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