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时间:2022-11-22 15:04:30 作者:壹号 字数:2374字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第一章读书笔记整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这一章节主要就是从经济学角度解析了劳动经济学这一学科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出定义,并列举研究方法。

A研究对象: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一)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

1、相对: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

2、绝对:人类需求不断增长变化,资源稀缺普遍存在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二)效用最大化:

衍生到企业,即为利润最大化

这一观点,一般是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

供给方:提供劳动力的居民

需求方:需求劳动力的企业

综合得出劳动力市场既存在和一般市场的共性,也具备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也就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B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规范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研究“是什么”,认识客观现象,(类比哲学中的实证主义)

规范研究法:研究“应该是什么”,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研究现象的好坏

两种研究方法的关系并不对立,一般而言都是结合使用。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与劳动参与率

现代劳动经济学只研究社会劳动力,即包含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作为衡量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计算公式:

总人口劳参率 (劳动力 总人口) 100%

劳动力供给:在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此处隐藏0字 ……

劳动力供给弹性计算公式:

E=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S/S)/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W/W)

既然有公式,那就是值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弹性一共分为五类:

1、E=0,无弹性;△W/W变化不影响劳动力供给率

2、E→∞,供给有无线弹性;△W/W不变,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2、E=1,单位供给弹性;△S/S=△W/W

3、E>1,供给富有弹性;△S/S>△W/W

4、E<1,供给缺乏弹性;△S/S<△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