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透视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

时间:2022-11-22 00:11:31 作者:壹号 字数:5180字

从《聊斋志异》之梦幻透视士林阶层的科第情结 刘虹(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隶蒲槛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都笔记悻短蒿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 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痞悟。 关键词:蒲松静; 聊斋志异);士林阶层;科第情结 中圈分类号:I 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7)06—0089-04 一、蒲松龄及其与科举之间剪不断理还 乱的人生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 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日渐败落 的地主家庭。父祖几代人都热衷科考,但没有能够正式踏人 官场。受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自幼聪颖好学.喜读诗书,19 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 章的称扬,从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商。但他此后的科场经 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 弃了仕途幻想。直到72岁才通过享受朝廷优惠政策援例成 为贡生。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参加乡试屡试屡败,屡 败屡试。科举给蒲松龄带来的不是荣耀和富贵,而是屈辱和 贫困。他的人生信念、期待境界与现实环境、个人遭际之间 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里蕴含着他对科举刻骨铭心、浸 透血泪的体验。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 对当时政治黑暗、科举制度弊端以及社会腐朽的认识和了 解,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毕一生精力完成的《聊斋 志异)共491篇约四十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 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 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鲁迅先 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1。郭沫 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 贪刺虐人骨三分”。 聊斋志异)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作者内心的苦闷 与不平。蒲松龄本想平步青云,却穷困于场屋,一生不得志。 他对科举制度本身并不反对。念念不忘跃居龙津。他认为科 考中之所以出现“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黜佳才而进凡 庸”,其弊端在于考官。他的心情一直在希望与失望中交替, 对科举既执着又批判,既向往又痛恨,既认为科举制度黑暗 非人力所能为又幻想有鬼神来整顿乾坤。 蒲松龄对科举的态度始终都是肯定的。蒲松龄自己困 厄一生,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聊斋志异)中有七篇 故事被蒲松龄改换形式编人《聊斋俚曲),没有一篇不涉及科 举得意之事,且篇篇都作为“为善¨孝友”的报偿。因此,有 学者总结遭:“蒲在《志异)中对科举的淋漓尽致的揭露,在客 观上,的确是讨伐科举的檄文,但其主观出发点,其实是在抒 发 绝顶文章志不申 的愤蟪。而在<俚曲)中,蒲氏则从教化 世人的目的出发.以自己现实生活中对待科举的态度和理想 为蓝本,尽力宣扬金榜题名、荣华富贵的封建士人的进身之 道,其间虽不免微词,但基本态度是肯定的。竹【1 o命运多舛、 科场失意,使他一次次徘徊在“应试——被黜——再应试 ——再被黜”的怪圈中,他在三次落第后在书房的门上贴了 一副对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 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剐对联 凝聚着他矢志不渝的科第情怀。虽然蟾宫折桂的梦想在时 问的流逝中化为泡影,但最终留下的是他那“剪不断,理还 乱”的科第情结。蒲橙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众生对科场的 梦幻正是他人生的梦幻。 聊斋志异)中关于科举的篇章可 谓集举子幻想之大成。 二、从《聊斋志异》中之梦幻透视士林阶 层的科第情结 科举制度对士人来说就是人生。自从科举降临在这个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蕾介;刘虹(1954-),女,北京^.教授.磺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万方数据 9 9 90 9 9 浩浩世间,就与士林阶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士子的视野 里,“科名”二字便是世界的一切。在士子蚵心目中,科场中 第是最令人魂牵梦绕、如痴如醉的头等大事。在科场中,成 功者寡,失败者众。成功者志得意满,失败者心灰意冷。其 科第情结,怎是一个“爱”,抑或一个“恨”字所能道出的?个 中的滋味,只有久困场屋的士子才能品味得出来。甚至在士 子们的梦幻中对科第念念不忘、忠贞不滴。 梦幻之一:痴迷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