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串讲重点

时间:2022-11-21 01:59:34 作者:壹号 字数:15843字

第一章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 2.组织理论的发展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多5) 1.任务与目标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主要的措施)(多3)

① 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

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各副总经理负责管辖。

② 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来实现协调。

③ 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

语言。

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它兼有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强调公司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的整体、连续体而存在,强调公司的整体效益、整体利益、统一动作和统一对外;另一方面又授权各专业公司以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模拟”的独立经营,以调动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使基层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自主性。

主要优点:(问,新,记)4

① 实践证明该组织结构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它不但适用于生

产经营活动生产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如:大型钢铁、化工、铝业等原材料加工等企业,而且也适用于不宜完全实行事业部制的中型企业,不管这种企业的生产连续性是强还是不强,都可以采用;

② 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加速老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③ 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分厂或车间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大幅

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 有利于使责、权、利相结合,强化责任感,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

2.自下而上法 3.业务流程法

还包括

① 按人数划分法 ② 按时序划分法 ③ 按产品划分法 ④ 按地区划分法 ⑤ 按职能划分法 ⑥ 按顾客划分法

(三)企业各个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组合方式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的部门组合方式,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

2.以成果为中心的部门组合方式,包括:事业部制、超事业部门和模拟分权 3.以关系为中心的部门组合方式,包括:多维立体组织模式,流程型和网络型组织。

注意事项:选择适合的部门结构模式后四个方面的问题(选择题) (三)、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是最常用的,一种计划式变革)

(一)企业结构整合的依据。企业结构整合便是组织设计中的第二步工作,结构整合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

(二)新建企业的结构整合。

(三)现有企业的结构整合。4个内部不协调表现 ① 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 ② 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③ 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

④ 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

(四)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多) ① 拟定目标阶段 ② 规划阶段 ③ 互动阶段 ④ 控制阶段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影响)(多3)

① 职务的性质 ② 人员的素质

③ 职能机构健全与否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一)超事业部制(新)

主要优点:(问,多,记)

① 可利用几个事业部的力量联合开发新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

发进度,以更快地形成新产品的拳头优势;

② 超事业部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向,从而

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③ 同时,能够使公司总经理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自己

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企业重大战略性决策上;

④ 有利于为最高领导层培养出色的接班人。 主要缺点:(问,记)

由于超事业部制增加了管理层次,一方面会加大企业内部的横向、纵向的协调与沟通的工作量,降低决策与执行的效率真;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管理人员的管理成本增加等一些新的问题。

主要适用于规模巨大、产品(服务)种类较多的企业。

(二)矩阵制

主要优点:(问,新,记)

…… 此处隐藏3068字 ……

2.工作丰富化,考虑达个五个方面的要求:(多) ① 任务的多样化 ② 明确任务的意义 ③ 任务的整体性 ④ 赋予必要的自主权 ⑤ 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二)岗位工作的满负荷 (三)岗位的工时工作制

(四)劳动环境的优化,考虑的因素:

1.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1工作地的组织,2照明与色彩,3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

2.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空气、温度、温度、噪音以及绿化。 四、改进工作岗位设计的意义 能力与要求:

一、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3类方法(考分类)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 1.具体应用的技术:程序分析 ① 作业程序图 ② 流程图 ③ 线图

④ 人一机程序图 ⑤ 多作业程序图 ⑥ 操作人程序图 2.动作研究 ① 人体的利用

② 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③ 工具和设备的设计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工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