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性担保公司生存的尴尬

时间:2022-11-20 23:45:15 作者:壹号 字数:10155字

政府性担保公司生存的尴尬

一、 定位的尴尬:企业?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型企业?? 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助力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专门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的担保公司应运而生。据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行之有效的通行做法,在发达国家,担保机构早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且成效卓著。

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的担保机构在1998年艰难起步,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步不过波及到笔者所在的西部落后地区。迄今为止,笔者所在地区的担保机构仍呈现一面倒的现象,即有实力,有信誉,银行比较认可,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助一臂之力的基本都是政府背景的机构,而民营担保机构大多厮混在个人房贷、汽车消费贷款等领域,少数虽然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的,也主要是与农村信用社合作,未能进入主流银行的眼界。

设立担保机构的担保在通过信用放大作用和增级作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间接的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此类担保机构的定位大多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振兴中小企业市场的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比如,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即是一例。

然而到国内之后,别样的国情让脱胎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的政府担保机构很快就开始变味。

如果将发达国家那样,将担保机构定位为一种政策性机构,以扶植中小企业为宗旨而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这种机构发挥作用的大小势必将更多地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很显然,目前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体制性缺陷和管理性缺陷都不足以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实现高效率

1

运作。事实上,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产生的巨额不良贷款已经足以证明:不遵从商业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政企不分,一切服从于粉饰政绩需要和长官意志的政治化决策模式注定将使政策性担保机构走向失败,同时还可能伴生大量的道德风险。

在否定了政策性机构的定位之后,担保机构走向企业化似乎已成为必然选择,一种理想的假设就是:将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机构定位于不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由政府注资,实行企业化运作,让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既赋予其明确的社会责任,又使其充分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逼使担保机构走向良性的自我发展循环。但是,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不但未使政府担保机构的定位尴尬随之消除,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首先,从财务观点看,设立公司的根本宗旨是创造利润和控制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发展的初中级阶段,利润(过去主要强调会计利润,现在经济利润日益受到重视)就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最佳指标。因此,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定位本身就有违商业逻辑。

其次,担保机构完全不同于供水、供热、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企业。公用事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关系民情民生。而担保机构的产品和服务直接收益者则是少数中小企业家,即便加上所属企业员工、上游供应商等间接相关者,受益群体也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把政府担保机构对企业贷款担保所发生的损失视为和公用事业企业产生的亏损一样是政府一种变相贴补的转移支付,那么这两种补贴类型所具有的社会公正性具有天壤之别。前者主要补贴的是可能早已非常富有的企业老板,甚至成为一些不良企业主敛财骗财的手段,员工、上游供应商等间接相关者的受益面

2

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担保机构对于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责任要远远大于公用事业企业。人们可以体谅公用事业企业的亏损,但是,人们能够原谅担保机构发生代偿损失么?一边是市政府大力扶植中小企业的高规格社会责任要求,一边是财政、国资等部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决不允许发生代偿损失的高标准经营责任要求,担保机构被逼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 此处隐藏1082字 ……

4

1)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经营不规范,管理流于粗放的中小企业大多没有成熟的经营决策体系,企业发展高度依赖于企业家的人格化特征明显,普遍缺乏抗风险能力,难于抵御内外部波动变化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较差。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短命是不争的事实,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更加落后的地位。

2)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十分突出。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低,国内市场经济秩序的不规范和中介机构市场的混乱使得包括审计报告等在内的中小企业信息失真问题十分突出,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难以了解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故而采取回避放贷的态度。

3)企业治理风险难以掌控。中小企业多为企业家个人或家族所控制,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决策的随意性不仅加大了经营风险,更易导致企业资产经常在企业与老板个人(或家庭)之间无序地顺意转换,企业人格化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防范治理风险的同时又衍生出对企业家个人道德风险的考量,“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对个人品行及能力的把握之难使得银行更加不敢向中小企业放款。

4)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加剧了银行相关人员的个人职业风险。传统的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不利于鼓励向中小企业放款,这一点与政府担保机构所面临的定位问题是相似的。在转型为商业银行之后,银行对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更加严厉,大企业大项目不但发生不良贷款的概率更低,而且,由于整个放贷过程环节长,参与人员众多,最终决策的群体性更强,即使发生不良贷款最终对个人影响甚微。相比之下,中小企业最终决策上需要的个人判断性更强,发生不良贷款对经办人和决策者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