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论文

时间:2022-11-24 13:22:33 作者:壹号 字数:19945字

篇一: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世界地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前言

我国 30 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场伟大革命, 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 社会主义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 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

总结 30 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3 0 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进一步改革开放。

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 面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困难,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着力回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一时代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 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 但后来由于没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 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 至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在此同时, 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 缓解社会矛盾, 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

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 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 但也走了弯路, 甚至发生/ 文化大革命0 这样全局性的失误,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 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 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 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 发展起来, 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了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

历史进程:

1 9 7 8 年 1 2 月召 开 的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是 新 中国建立 以来具 有 深远 意 义 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 开始 全面认 真地 纠正“文 化大革命”中及 其以 前的“的错误,确定了解 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 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上来 的战 略决策。它揭 开 了伟 大的改革开 放的序幕,开辟 了建设有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新 道路,标 志着我 国从此 进 人 了社 会 主 义 事业发展 的新 时期。

第一 阶 段:改革启动和局 部试验(1 9 7 8 年 1 2 月一1 9 8 4 年 r o 月 )。改 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 8 户农 民在一 张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 上 自己的手印,拉开 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其后,农村经 济向专业 化、商品化、现代化迅 速转变。与此 同时在

城 市,从 扩大企 业 自主 权人 手,进 行了综合和专项 改革试 点,取得 了初 步的成效。在沿 海,创办 了深圳、珠 海、汕 头、厦 门四个 经济特 区,打破 了我 国经济多 年的封 闭半封 闭 状 态。

第二 阶段: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革探 索(1 98 4 年 1 0 月一192 年 1 0 月 )。以 19 84 年 r o 月 党的十二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 中共中央 关于经 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 为标志,经 济体制改 革进人 了 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 革探索阶 段。

…… 此处隐藏3813字 ……

但是,改革开饭毕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照搬。改革进程也不可能一路顺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那解决。所以,我们也必须对于改革开放35年来的改变引发深刻的思考。

首先,是工作重心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便是“经济经济改革”。35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仅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是否发现,在改革 经济的同时,我们的很多东西是否也发生了改变或者丢失?我们又是否考虑过,要实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需要改革的只是经济吗?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恶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然后,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这里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发明、创新、运用,不是科学家的实验室或档案柜里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 最关键的,是文化与思想。

毋庸置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经济是必不可缺的条件。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基石是什么?是在历史沉淀下不断积累的文化与思想。而改革开放在改革和开放的同时,新兴事物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涌入,对我国本土文化以及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这造成了社会上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西方的庸俗、有害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一些人,引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心理。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利而不择手段。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与趋利原则泛用于其他领域,甚至影响到党内政治生活。市场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引起了一些人思想上的混乱,一些人缺乏理想信念,甚至丧失伦理道德等。这造成了社会上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所列之负面影响虽然只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我国社会的部分领域或有限的人群构不成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腐蚀却是不可轻视的。它削弱民族精神,败坏社会风气,淡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政治理想,甚至导致腐败和犯罪现象发生,干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