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时间:2022-11-21 18:09:06 作者:壹号 字数:12867字

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文学在当

代文坛的地位

郑永晓

内容提要 源于自然科学的互联网在最具人文色彩和人文精神的文学领域,也结出硕果——直接催生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互联网不仅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深深地影响着网络文学从形式到特质的各个方面。网络作品充溢着灵动的思维和鲜活的语言,极具创造力。而Web2.0的出现使得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更趋成熟,保证了优秀作品能够及时脱颖而出。伴随网民素质的提高和网络文学规范的形成,网络文学终将实现其经典化过程。 关键词 互联网文化、网络文学、web2.0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技术和互联网被公认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一发明的最独特和最重要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技术革命,而是几乎对整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种学科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对自然科学各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也产生了划时代影响。在最具人文色彩和人文精神的文学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IT技术竟也结出令人惊叹的硕果——直接催生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在互联网传入我国十余年以来的今天,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质量及其社会

影响已经可以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分庭抗礼。我国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与互联网的进步若合符节,技术革新和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与网络文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还从未有任何一个阶段的文学与文字载体及其所赖以传播的工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也深深地影响着网络文学从形式到特质的各个方面,而网络文学终究会褪去其略显浅薄的外表,而步入经典的行列。以下从三个方面对此略作疏证。

一、闪烁着性灵之光的渊薮

何为网络文学?这是一个尚存较大争议的问题。就目前网络上的各种相关信息而论,虽然林林总总,足称海量,但大致而言,不外乎两类:其一是传统媒介(包括书籍、期刊等等)上的信息被数字化后重新发布到网络上的作品,如古典文学作品和部分现当代作家文集等;其二是直接在网络上发布的原创文学作品。围绕是否存在网络文学及网络文学的定义,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上述两类作品都属于网络文学范畴;第二,只有在网络上直接发布、传播的作品才属于网络文学;第三,作品发布在何种传播媒介上,与文学本身的特质无关,因此网络文学的概念根本不能成立。

与任何其他传统媒介或者信息载体不同的是,互联网在其诞生伊始就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信息交流平台。追溯互联网的起源,其实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电话、电缆或无线通讯将两台以上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集合体。最早的通讯联机系统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现远程网络,80年代出现局域网。90年代以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广域网进入普及阶段。尤其是步入21世纪以后,随着千兆以太网和光纤网络技术的成熟,宽带网络进入千家万户。而伴随网络技术的成熟,则是各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

回顾IT技术与文学的结缘,实起源于电脑作为笔之替代品。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一部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士发现使用电脑写作比使用传统的笔更为快捷和方便,因此,以电脑代笔的文字工作者逐渐多了起来。稍后有人在早期的BBS上发布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文章,此可视为网络文学之滥觞。文学网站的兴起,使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而伴随文学网站影响的不断扩大,一部分印刷版的畅销书也被搬到了网上。又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

激增,读者群体日趋扩大,网络上的各色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网络文学的阅读和消费的规模也呈现爆炸式增长。这就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形成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局面。

…… 此处隐藏1158字 ……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我们不是以十分苛刻的眼光去审视,如果我们以更加宽容的、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索网络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就不难发现,网络文学的天地十分广阔,前途不可限量。笔者以为,中国文学未来的希望,恰恰就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网络中。这是因为网络的发达,极大地解放了普通民众的思想和写作欲望。至少在能够上网的这样一个巨大群体中,以发帖、跟帖、博客等形式发布自己的观点或文章基本上没有太大障碍。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编外文坛,其主要构成是以文学爱好者为主体的业余人士和少量专业作家。他们在网上的写作,不拘泥于文体,较少思想的禁锢,在语言运用、谋篇布局、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率性而为,大胆进取,充溢着灵动的思维和鲜活的语言。

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一定数量的平庸作品基础上产生的。就目前的互联网而论,或仅就服务器存放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网站而论, 十余年来所发布的文学作品和准文学作品可谓海量。在这海量的作品中,如果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其质量,其结果当然是惨不忍睹,因为平庸作品的基数太大。但如果我们以沙里淘金的方式审视这海量的网络文学,则会发现其中确有一部分属于精心结撰的佳作,它们或者文笔优美,或者感情充沛,或者玄思妙想,或者调侃讽刺,均以不同的笔调展示了纷纭复杂的现实社会和网络虚拟社会。假以时日,未尝不可能出现伟大的作品。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的诠释和二度创造过程。而在网络时代,由于作者与读者交流十分便捷,作者可以轻易获得读者反馈意见并适时加以修订。而网络读者的概念又与传统意义上的读者颇有不同。某些比较著名的文学网站每天发布的长篇小说就可能高达上千部,而每一部的篇幅则多在五十万字以上。这就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如蜻蜓点水,一瞥而过,根本不会细心去体味作品。但另一方面,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某些读者养成了一定的阅读爱好,比如他们对某种类型的作品会仔细阅读,又或者成为某个作者的拥趸,不放过其所发布的任何作品。考虑到网民群体的庞大数量和网站的巨大点击量,我们有理由断言,如果我们以常规标准衡量,这网络上的一小部分读者,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这个数量与通过书店购买图书而阅读的人相比,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网络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绝非传统媒介所可比拟。一旦某篇作品被读者推崇,则通过论坛、博客等形式快速传播开来。因此,尽管网络上每天发布的作品数量相当庞大,但是由于网民基数十分庞大,爱好文学者数量众多,真正好的作品却不会被埋没。这一点,虽然不可绝对地得出这种结论,但是,与过去普通作者辛苦写好的作品由于编辑的眼光等原因无法出版发表相比,谁优谁劣,不辨自明。

二、Web2.0与网络文学的发展

若想而清晰地阐述Web 1.0 和Web 2.0这样的概念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IT界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无明晰的结论,在此我们亦无需进行详细辨析。简单而言,与Web 1.0 通过静态页面单纯地浏览信息不同,Web2.0 更侧重用户间的交互作用,用户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成为网站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网络来发掘大家的智慧。

例如,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一种在线百科全书,其实现基于一种非常理想的观念,即每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无疑,这是一项全新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就目前的运作效果来看,维基百科是很成功的,已然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而且其上升势头依然很快。毫无疑问,这在内容创建和维护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

在Web2.0 时代,特别值得提出的是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简易信息聚合)技术。肇端于网景(Netscape)公司的这种技术,简单地理解,就是使人们不仅仅能够链接到一个网页,而且可以订阅这个网页,从而每当该页面产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