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

时间:2022-11-21 00:17:21 作者:壹号 字数:5152字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

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60分)

1.《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 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汲取此教训,主要的做法是

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

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

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 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

2.《资治通鉴》卷第十八记载,徐乐上书给汉武帝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相似的是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B.天下为公 C.民为邦本 D.安土重迁

3.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其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里所说的“社会状态”是指

A.元朝政府停止科举考试 B.明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成长

C.清朝大兴文字狱 D.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表一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5.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官阙).三曰谦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这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

A.依法治国 B.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社会进步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中国历史上不是政府‘均富贵’打击资本经济,就是人口膨胀后饥民暴动‘打土豪,分田地,来毁灭资本经济,使中国经济和社会文明总在小农经济的落后层次循环不前。”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在中国历史上以政府行为开创的“均富贵”措施的是

A.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 B.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北魏实行均田制 D.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

7. 明代商人王现曾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 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8. 费正清认为: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

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的破产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各种救国思想盛行

9.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

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10. 六十余年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这一期间双方有过两次如胶似

漆的蜜月期。既值得留恋,也值得检讨。这“两次如胶似漆的蜜月期”是因为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

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2.“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

…… 此处隐藏0字 ……

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3.《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破坏

C.县的面积比郡大 B.分封等级秩序变动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14.据《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