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他来了》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4 13:54:28 作者:壹号 字数:23137字

《自从他来了》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自从他来了》是一部由吴镇宇执导,吴镇宇 / 张豪龙 / 何婷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从他来了》观后感(一):评论自从他来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挂心頭

  人間便是好時節

  香港縂有些電影能讓你從無哩頭哩感觸生活

  或許生活並沒有在爲難我們 只是我們在爲難我們自己

  我們更多因該做的 或許是自己覺得對的事情

  《自从他来了》观后感(二):人间好时节

  吴生的电影讲的都是我们明白或是曾经明白的道理,可是学校拿一些垃圾来教育我们, 当我们渐渐成为成年人 ,我们会将自己与社会同化,以为多人做的事就是对的。回想下自己有冇享受青春无敌的学生时代呢,有还是有的,但很多时候都无可幸免地吸收了很多垃圾当做真理,没有吴生呢位老师或许是大遗憾吧。但愿我可以谂番起那些简单的却是真挚的道理。

  其实讲起学生时代要用回想呢两个字都是几伤感的,如果可以,唯愿将人生都当作是无闲事的好时节来享受,至少希望这样的好时节可以多啲再多啲。

  《自从他来了》观后感(三):“回去堆填你们的地方吧”

  我爱子华,顺带就喜欢须根show三人。于是没看之前就决定了对这部电影的热情。

  而故事看完也并无失望。他们三个永远都不是精致的,但却精心。

  故事可能一开始是散乱的,琐碎的,但却真实用心。

  看完会觉得有沉淀。

  这就够了。

  吴镇宇的表演,永远有看头。

  :喜欢学生们在大街上卖唱的那首歌“我们没钱,我们没钱……”懒洋洋的,我的菜。

  《自从他来了》观后感(四):吴老师是一个有思想的导演

  再一次证明,吴老师做导演真的会想很多。

  这是不是在向应试教育宣战?

  2000年的电影,让我想起那一年没完没了的补课,叫嚣着素质教育实际上还在偷偷地为了考试而学习。

  我庆幸那一年我再也不用上初中了。

  如果这部电影真的在大陆公映,会不会让很多家长觉悟?

  可能因为内容不够和谐被广电总局和谐掉了吧,我一直都没有听说过这部片,原谅我的浅薄。

  作为成年人,要想的事情有很多,生活的压力会很大。为什么不在年轻的时候多享受一下校园里的时光呢?

  其实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

  当你发现学习的乐趣时,你已经没有机会学了。

  当你有机会学习时,没有人照顾你的兴趣。

  他们扼杀了你学习的兴趣,他们进而扼杀了你本该幸福的学生时代。

  要恨他们,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去恨。

  需要多一些疯子来当老师。

  其实本没有自卑这样东西,自卑就是用别人的尺来量自己。

  《自从他来了》观后感(五):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没记错的话,是南宋慧开禅师所作。第一次听到还是在小学,何训田《春歌》开头四句,清清凉凉二十八字,无端端就觉得印象深刻。

  快要十年之后,看到《自从他来了》的结尾,这首诗偈慢慢浮上屏幕。无闲事,默默念着这三个字,清凉在秋天里轻易地演化成了寒意。

  “他”,最平常的代词,指代的是尚不能自觉的的你我,觉他又谈何容易?有那么多人快乐,舍不得看破。

  教育,垃圾,陆沉,人心。其实吴镇宇导演的戏不是散漫,而是零碎。菲林有限,想说的东西却总是太多;步子放小了,就只好迈不开。

  说到底,树要有足够强壮的主干才担得起那么多分支,不然就只算得藤。但藤一样有花,你看得到也好看不见也罢,投不下阴凉也可以自顾自绿得灿烂。

  一个半小时里,你看得到吴镇宇的逻辑,感觉得到他的信心和野心。他是在认真地,甚至焦急地试图表达一些东西。

  让人想起小国寡民的古希腊城邦,集市里人来人往,行头下面赤身裸体,无名无姓。刺眼阳光下,有谁站在十字街头演讲,声音由低而高突然哽住,没人停下来听。

  咬牙切齿摸爬滚打混混沌沌,应试教育十二年,学会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忍耐。是我运气好,同龄人挑灯夜战之时还能在这儿有恃无恐地胡说八道。

  到底屎就是屎,就算吃了十二年,就算身边的人都在跟你一起吃,也不会改变味道。

…… 此处隐藏3283字 ……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试问为什么要这么办?为的是从前书籍浩如烟海,现代的学生要做的功课多,没有时间一一去读他。为提现代切用的一些实质,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了一点儿。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定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于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睸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

  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和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口口声声嚷着学生应该读古书的先生们,似乎最适宜负起责任来,编撰这样的读本。可是他们不干,只是“读书啊!读书啊!”的直嚷;学生实在没法接触古书,他们就把罪名加在学生头上,“你们自己不要好,不爱读书,教我有什么办法?”我真不懂得他们的所以然。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变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专家们未必看得起这本书,因为“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序文中语);但是这本书本来不是写给专家们看的,在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这本书正适合他们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尤其是“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序文中语),近人新说当然不单为它“新”,而为它是最近研究的结果,比较可作定论;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祛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是大可称美的一点。

  这本书所说经典,不专指经籍;是用经典的二字的广义,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录抄在这儿: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前头十一篇都就书讲;末了“诗”“文”两篇却只叙述源流,不就书讲,“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序文中语)。

  (载《西川集》,文光书店,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