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初二读后感

时间:2023-03-22 04:47:39 作者:壹号 字数:17018字

《战争与和平》初二读后感5篇

《战争与和平》是格劳秀斯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人类社会第一部系统的论述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则的著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初二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初二读后感篇1

看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译)之后,觉得托翁笔下的人物比较丰满,毕竟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过在我的印象里,除了里面的列文和吉蒂以及他俩的爱情以外,对于安娜以及佛伦斯基,我并没什么太多的印象,也许是生活经验或者说生活所需导致了我对人物的偏好。对于安娜,在别人的提醒之下,我光记得托翁描述的她的美来。

后来读了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 弗兰岑的《自由》,里面提到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知道这是托尔斯泰最为重要的一部小说,于是在网上定了一部,是我的老乡刘辽逸先生翻译的,总共两本,一百多万字,我想这下有的看了。对于大部头书,我并不怵读,只要前几章的文字能符合我的口味,但恰恰的是,这部中文译著,却让我读着,犹如嚼蜡。我是读了几章之后,就把它撂下,要不是我心里说:“嗯,毕竟是部名著,后面可能还有精彩的,或者买来的,毕竟要把它消化完吧!”,我简直要让它束之高阁了。

这里让我惊叹的是,——也许我比较世俗——托翁竟能描写这么多人物,而不重样。这人得有多大的生活阅历和记忆力啊。另一个惊叹的是,对于拿破仑的描写,简直把他比作了强盗、抢劫犯了,这和我读的《拿破仑传》简直大相径庭。或许,托翁是站在俄国人的角度,来读侵略者进行描述的,但当到尾声时,通过他对“偶然”和“天才”的论述,我才了然,拿破仑的成功,就是强盗的性质加一系列偶然因素成就的;至于俄国统帅:图库佐夫的描写,作者则比较手下留情,甚至把他描写成了一个有博爱精神的,可爱的老头。但作者也没有一味的携着私心,最后还是给图氏做了公允的评价,这在第四部里,也有细节的描写。

《战争与和平》除了对战争的描写和论述以外,另一个重点就是放在四大家族里面的那几个年轻人的经历了。可是,或许我有点囫囵吞枣,里面的人物,我的心里就放在了皮埃尔、娜塔莎,还有就是玛丽亚公爵小姐(这是到后来才留心的),而恰巧的是,这三个人正是后来活了下来的重点人物,至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安德烈公爵,我根本就没怎么留意。而印象比较鲜明的就是娜塔莎,不管她的少女时代,还是妇女时代,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不是托翁有意为之?

至于托翁读战争的论述,我是不太在意的。他在那个年代似乎隐隐的感觉到了一切英雄人物都是顺应了人民或者人群的意志,才成全为英雄的,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图库佐夫都不例外。但当在尾声看到,托翁对于家庭的描述,则让我有了对家庭的憧憬和思考。

最后说一句,托翁并不只对劳动人民有着爱的情结,他对于人群的盲目与疯狂,也看出了一些端倪,这可在对于那个政治犯,我忘了叫什么名字,被莫斯科警察局长煽动人群而加以迫害了,托翁在这里明显怀着一颗慈悲心,描写了人群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极富危险性。这在战争的描写中也体现出来了,士兵们在疯狂和激情之下,在战斗中,抛弃了一切约束,进行屠杀、抢劫,血淋淋的事实,让托翁多少有些心悸。

其实,托尔斯泰也算一个天才,但他是写小说的天才,但其他方面,他甚至比普通人更糟糕,例如他风流成性的私生活,和嗜赌的毛病,还有他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对女性总是贬低甚至是诅咒,托尔斯泰的出现,正如其他的艺术家一样,或许就是上帝的选择吧!

《战争与和平》初二读后感篇2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 此处隐藏2608字 ……

一部《战争与和平》写尽众多人物的悲欢离合,托尔斯泰作为一名文学巨匠,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腻准确,使人宛如亲见。我认为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使他伟大,而非他的人品。他曾和女农奴生下一名私生子,还把他的私密日记拿给妻子看,使妻子想要“烧了他的日记和过去”。他曾经嫉妒陀思妥耶夫斯基娶了一个好妻子,因为后者的妻子对后者的写作事业帮助巨大;他令妻子不断生孩子,却拿这事来责怪她“只会生孩子”。和这样的男人相处,一定很不容易。

《战争与和平》初二读后感篇5

在我心中,《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内交融了太多智慧与勇气,残忍与坚强,高贵和卑微,它将种种的感情和殷红的鲜血,涂抹在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上。

那一个个精彩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将心理动作语言都传神地用语言演绎了出来,作为读者,我仿佛可以潜进书中,和人物对话,揣测人物的心理。那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仿佛脱离了现实,进入到那个动乱的年代,感受着朝中的勾心斗角,欣赏着欧陆都市的繁华绚丽,为贵族考究奢华的生活而惊讶,为命运多舛的人物而叹息。热血与华贵穿引在这个安逸又动乱的时代,引领着我的心上下起伏着。

书中繁多的人物各有特色,或高尚,或卑鄙,或智慧,或愚蠢。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各面,无论是光明或是阴暗,总有一个难忘的故事将它们印在我的心中。正是那一个个鲜明的角色,让这艺术的殿堂更加璀璨辉煌,儒雅的安德烈公爵有情有义,在他的心中却不失坚决,他爱家人更爱国家,在生死徘徊后,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归宿,他的家族更多了一份悲剧色彩,但正气长存,那一份傲骨从没消失,厌恶趋炎附势的清高却导致了家族的颓败。美德不能长存,这又何尝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呢。皮埃尔伯爵家族却又像另一出的悲剧,他作为私生子,却在嫉妒与争斗声中,继承了并不在意的巨额遗产,却同时被推向了上流社会,身不由己地与爱上他钱财的女人结婚,却过不上幸福的生活。在灯红酒绿的都市,疲于奔命地来往于舞会,酒馆,那种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抗争了,参军了,他没有因此死亡,而是得到了崭新的人生,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好像凤凰就此涅槃,是那份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支撑着伯爵走出噩梦的吧。

在书中,我心中产生了一种颠覆的感觉,在这里,壮丽地死亡却像是一种新生,那些在精神上苟延残喘的贵人,却更像死了一般地堕落。在争斗之中,天真单纯仿佛就成为了愚蠢,在官场之上,虚伪狡诈却摇身变成了高尚与忠诚,成为虚伪者攀上名利高峰的通行证。错乱的世界却显得那么自然,也许这就是生活,在这里,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吗,还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像尼古拉老公爵那样,有很高的名望却默默地死去。在这些主人公的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为了国家愿意献出生命的高尚的士兵 ,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那份对皇帝对国家的热诚,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留下了希望的火种,他们是小人物,却散发着比达官贵人们更夺目的光辉。在这个时代,他们是明星是主宰。他们身上的是一个时代应有的美德,可惜那些美德就像他们一样被淹没在了尘土之中。也许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站在那个背景下来看,对错并不会那样的分明。

读这本书,读到的是智慧,是热血,是悲情,是感动。我想,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却不是一个完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