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时间:2023-03-08 03:35:06 作者:壹号 字数:11103字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精选5篇)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年—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年—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1)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集体如何通过其“集体性”来损害个体的认知能力。 然而她小小年纪,怎么可以这样放任自己的清醒。简直和纵欲一样糟糕,甚至比纵欲更加糟糕。 他得学了多少物理,才能把自己学成这个样子。 如果说徐晓所经历的悲伤给她留下点什么,大约就是对她的敏感与力量的成全。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件事。 她后来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这就是我的纽约,我的西伯利亚。 一种高尔基式的海燕感。 定义是一种绑架。人们总是恐惧自己在被定义的过程中遗漏掉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在做梦自由的世界里,概率是暴君。 不禁感概千秋其实只是一秋,万代似乎只有一代。 愤怒,只有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绝望,也会挣扎,也会痛。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如果你正视自己拥有多少不必要的废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政治总是会变得官僚主义。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令人心碎的不是这个爱而不得其所的悲剧,而是讲述悲剧时,可以是这样若无其事的语气。

我想说的是,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会勇于脆弱,眼里有通向神的道路。

你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都是对的。

那么多心碎的声音,那么多蚂蚁的哈欠。

一个人占有的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

与其用力不从心的文字去冲淡曾经的光芒,不如用沉默来守护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爱玲晚年的少产和她早期的多产一样是因为骄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2)

作者在书尾业自己这么写的,以后都不会写这些琐碎的片断随笔了,因为她已经进入了快的时光通道.

女人通常怀孕生小孩之后就完全的被激发出那股子母性, 不再无聊惬意的为自己活, 或多或少都为了孩子为了那占了25个箱子的生活本身, 更多为那部分无意义而活了.

有趣的是,这本随笔本身,对于我这种八零后女性, 大部分是因为边看心里边喊Me too Me too.

困惑, 选择, 需要这种有表达欲的人清晰的抓住那些灵感的瞬间,准确的表达出来. 大部分人都无暇做这个历史性的记录,搞学术研究的作者无疑非常合适.幸好有她.

我相信作者说的真实性,过了那个阶段想写也都抓不住那些瞬间了. 人变了, 字迹便无法保留, 勉强毫无意义.

值得推荐的是这个新版本的字体, 不再是楷书,看起来轻松多了,类似英文的那种观感上的流畅, 行云流水毫不费力. 另外就是印刷包装用很硬壳的纸张,翻过去仿佛有了个文件夹顶住,边走路边看都很方便.

感谢这个出版社,不枉费买同一本书的第二版.带在包里随时可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3)

每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意义。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本没人说好,或者没有人说不好的书。

子弹对于我,应该可以说是第一本在读的过程中确信自己会读第二遍的书,是读的时候真诚地想推荐给别人的书。读之前不了解刘瑜这个人,现在对她产生了兴趣,想去了解关于她的更多。书里的她积极而又消极,想要他人的陪伴却又不想被束缚在一段关系里,她可以给你上一碗鸡汤,不管你喝不喝;她也会给你摆摆那些稀疏平淡的日常,回顾一下她的往昔,不管你听不听;或者把你放进一间冷气强劲的房间里,不管你是不是忍不住想打冷战。因为她说,写字,是她记录生活,感知生活,唤起自己所有模糊回忆的方式。

…… 此处隐藏992字 ……

生活中,如有这样两个才女作为知己,人生夫复何求,柴静静静的倾听你,刘瑜陪你欢乐的唠嗑,不同的味道,却很好。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篇5)

本来看的津津有味仿佛看到了知己,结果被再版序言打回原形。原来,不是你和我一样特殊,而是时间对你我的折磨都一样。

作者将20岁30岁的感悟装订成册,编成了这本随笔合集。那个时候的我们都一样——右倾,填补不完的向上奋斗的欲望,以为自己一辈子不会结婚生子。作者留学哈佛、剑桥,文中却感觉不到智商上的差距,总觉得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一直在逼叨叨吐槽的好友。

她写了很多关于左和右的问题,这一点在她的另一本书里面《观念的水位》讲的很深,在这本轻松的叨逼叨书里却是多为调侃,有一种年轻人自在小资的情绪。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或者是突然出现的什么事件,总是会让她深刻的想到左或者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不论是哪个阵营,不论是否女权,是否在支持民主,刘瑜从不评论对错,只是诉说两者的不同。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在谈论如果嫁人以后妻子要随丈夫的姓氏,这件事非常的不“女权”。可是她又说,如果不随丈夫的姓氏,保留了自己的姓氏的自己,也不过是跟随了父亲的姓氏,到头来还是不“女权”。让我对于我价值观中的正确性产生了质疑。

她说,我们(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的她)总是很焦虑,如果没有在“进步”就会难受,我们的社会觉得安于现状、原地踏步是一种罪过。可是,读完整本书,你也没有真的看到什么成功学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她甚至在夸一个人的时候,都没有告诉我们这样做是成功的,这样的人是人生赢家。那么她在讲述“进步”、“向上”的时候我认为又是一种调侃,在调侃处于焦虑中的我们,却没有真的在做什么,或者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她的价值观更趋向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活的自在。如果你喜欢奋斗,那么你就去挑战,如果你喜欢安逸,那么你就乐呵呵的坐在院子门口瞎侃。她有一个说法很有趣,学术没有八卦有趣,八卦没有路边看别人吵架有趣。这种对比就很有意思,没有看不起谁,就像突然发现了自己思维的一个特殊的地方一样津津乐道。

刘瑜以为她一辈子都不结婚。多有趣,我们在20岁出头,在刚刚参加工作,也觉得大概和异性无缘,要一个人过一辈子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好像身边也没有什么人没有结婚生子。大家都有各种缘分的邂逅,然后结婚,意外的有了后代,我们很多时候的以为,不过变成了那个年龄特别的假设。所以到了刘瑜随笔的后期,看到她给自己孩子写的一些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转变过来这个角色。她是那么的温柔,我甚至是觉得是我一直不喜欢的女性的温柔。仿佛看到她温柔的对孩子说,“希望你健康,如果没有,希望你学会在不幸中慈悲”。

刘瑜现充了,她说是因为博客时代过去了,我觉得是那个愤世嫉俗侃天侃地的她过去了。希望她幸福,我的女神。希望活的像她一样,活的可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