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_名言警句

时间:2022-11-24 17:44:29 作者:壹号 字数:22466字

篇一:务实的名言

务实的名言

1、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薄葬篇》

2、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3、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6、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萧伯纳

7、真实是人所持有的最高级的东西。——乔叟

8、一半的真实比虚假更可怕。——费希列宾

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10、行动是知识最适切的果实。——傅勒《格言》

1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12、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6、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7、上天绝不帮助坐而不动的人。——沙孚克里斯《断片》

18、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1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0、上天绝不帮助坐而不动的人。——沙孚克里斯

2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

22、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2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4、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性理精义》

2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2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27、君子之于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说苑》

28、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说苑》

29、纸上得到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31、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周《庄子》

32、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33、君子之于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刘向

3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35、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36、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

37、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拉瓦锡

38、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39、学问之举国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史迈尔

4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丘《论语·宪问》

41、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部乐》

42、行动是知识最适切的果实。——傅勒

4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4、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责任的名言大全

爱心名言警句

时间的名人名言

篇二:名言警句经典篇

名言警句经典篇

爱国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爱民·群众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温家宝)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

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严格执法篇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张居正)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诚信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 此处隐藏4449字 ……

2、原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本身含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典故出处:典出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全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背景出处: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突出中法外交的战略高度。

引申含义: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所以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引用指导:考虑长远利益、科学决策、坚守立场等方面。

示范段落:

人之相交,不在一时一地。国之相交,尤其要登高望远。我国历代领导人都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不懈进行着超越集团对抗、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探索和实践。高瞻远瞩,是外交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任何两国之间的交往,均应站在战略高度,而不要被眼前的一己私利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