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关于场景的读书笔记500字

时间:2023-01-18 10:42:49 作者:壹号 字数:32307字

红楼梦关于场景的读书笔记500字6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阅读完这本书,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红楼梦关于场景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红楼梦关于场景的读书笔记500字

红楼梦关于场景的读书笔记500字篇1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 此处隐藏7003字 ……

大观园太大,红楼太深了。而他们的青春,太与众不同了。

我想其中最最与众不同的。便是妙玉了吧。她原本是位富家小姐,却因身体的缘故出了家。不知道她怎样想,至少我为她感到惋惜。她该是位多么姣好的女子啊,可貌似天仙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她,却只能在这花红柳绿的大观园里骄傲孤僻地守着自己的尼姑庵,守着自己一世的清白。而我猜她自己也是不愿意的吧,不然为什么要把从来不给别人碰的自己的茶杯端给宝玉呢?这大概就是那晚她发狂的缘故——是因为本该清净的自己的心却装了一个他吧。只可惜这块无瑕白玉最终还是遭泥陷了。

“玫瑰花”探春是“原应叹息”四姐妹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她才高志远,不仅文学素养高,牵头结起了海棠诗社,而且有办事的才干,在接手大观园的事时办得井井有条,连凤姐都惧她三分。只是我仍旧心疼她。她是个庶出的女儿,她的母亲是一个毒辣无理取闹的姨娘。她的生母心胸之狭隘,到了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的地步,这也难免她“六亲不认”了。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元宵夜,贾母高兴在园里喝醉了酒,醒来时同行的儿孙都各自回去了,而探春却坐在她面前守着自己。其实按理说探春的守候似是多余的,毕竟贾母还有一群丫头照顾。可她留下来好像是要证明些什么——从小就因为自己的娘不是太太而不受重视,而今既然命自己来管理这个园子,就一定要比别人再努力一点。让你们知道庶出的姑娘一点不比嫡出的差。我心疼她。而且同样是庶出,她比她那只知陷害别人不思进取的弟弟强多了。好在她没有像她的两个姐姐一样早早去世,也没像她的妹妹一样看破红尘独对青灯古佛。但愿她能在新的归宿里过得好一点,再不让自己的才干白白浪费。

说起才干,大概都会想起王熙凤。而说起王熙凤,大概都会想起她的心狠手辣吧。可当我看到她在贾母的葬礼时分身乏术,带着病还承担着全府上下以及两位太太的压力不堪忍受猛地吐血时,我有的只是心痛。那时候我早已不记得她收过什么贿赂害死过什么人,我只知道自从她十多岁嫁到贾家开始,她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贾府,她照料着贾府的一切,即便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也只给贾琏看啊。她为贾府付出了这么多却在一片责怪声中死去,将自己的女儿郑重托付给一位村姥——她还是一位多么慈爱的母亲啊。可谁还记得,谁还记得这位心狠手辣的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在女儿生病时毫无防备地听一位村姥的话呢?平时提起凤姐都是一种嫌恶又惧怕的感情,但听见小丫头们讲二奶奶要讲笑话了,还有谁不抢着凑过来听呢?

可能是因为从小的道听途说,我一直以来都不喜欢薛宝钗,觉得她城府太深,心机太重。而令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每次画家给金陵十二钗画的形象里,薛宝钗那一幅都是“宝钗扑蝶”?明明她是这样一个城府很深的封建淑女,为什么有一个这样活泼的形象深入人心呢?直到我有一天突然想到,这好像是她在书中唯一一个与“青春”有关的形象。这个老成的姑娘被一只蝴蝶引入了皮下无人的花园,终于不用戴上厚厚的面具而是任由自己的天性去玩耍,这对她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啊!可她马上又被蜂腰桥上的私语拉回了现实。我这才想起来她也不过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女啊!她也该拥有青春才对啊!可她连胭脂也不擦,自己的房间也不装饰,对谁都是一副大姐姐的样子。我看见有人说,如果你陷入了低迷就去看看宝姐姐说的话吧,她的宽慰的话会给你力量。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在她低迷的时候不去找也没有人宽慰她呢?为什么她在听到自己要嫁给宝玉时只能一个人落泪呢?这个老气横秋的女孩怎么也不招我爱,但我已愿意陪她落泪。

相比之下黛玉就可爱多了,我想她才是一个少女的样子。心思细腻敏感生怕自己遭遇不公却也无处发泄。才思敏捷却用那些精巧的语言自伤自怜。在爱情上面过不了关,整天吃醋生气却不明说。活生生一个青春期的少女,只是命运弄人啊,或又是命运眷顾她吧,让她在少女时就离世又让她永世都是少女。

曾看人称赞一个女孩为“红楼梦里走出来的女子”。而我并不期待被这样称赞。毕竟我永远无法拥有林黛玉的气派与灵性;我也不想被世事打磨得像薛宝钗一样老成得不像个少女;我更没有惜春的孤勇抛弃一切独守佛珠。红楼太高,就让里边的花静静开落,我只能也只愿意开成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