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书笔记参考示例

时间:2022-12-21 04:18:06 作者:壹号 字数:12956字

学生读书笔记参考示例4篇

读书笔记是指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可以让人知晓这世界很多不一样的东西,闲暇之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阅读后的所思所想所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学生读书笔记参考示例”,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学生读书笔记参考示例篇1

独立,这个已经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词,在慢慢展示着它的重要性。坚强,是每一个人必须的品质。《双面猎犬》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这本书讲了一只叫洛戛的猎犬,在一次捕猎中和一只叫达维娅的豺生下了“白眉儿”。由于母豺和洛戛很早就去世了,所以“白眉儿”的童年过得很苦难,不到两岁就被赶出了豺群。在雪地里呆了半天才得到的小羚羊又被一只猞猁给抢走了。它不得不投靠人类,成为一条猎狗。就算这样,它还是历尽了艰辛——被它的旧主人逼迫偷鸡,后来又被冤枉。但它不放弃,在屋外呆了七天,终于抓住了真凶,成为了村长阿蛮星的爱宠。

读完了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感想,也有一丝疑问——为什么“白眉儿”能在残酷的生活下生存下来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自立,因为它坚强!如果它不自立,早就被冻死了。如果它不坚强,就会背上一个偷鸡贼的罪名,人人都唾弃它,人人都说它是豺狼胚子,人人都想把它杀了。它这种性格,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他们一离开了父母,就像失去了天,失去了地一样。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每次一有困难就呼天喊地的让爸爸妈妈帮忙。我很想对他们说,别再依靠大人了,你又不是残疾人,完全可以自立更生。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是一个残疾人,就算你没办法自力更生,就算你再在没有用,你也可以上街乞讨啊。用不着像条寄生虫一样,一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呀。说些现实的,父母不在了怎么办?你靠谁?事事都依赖别人的话,你以后在社会中不可能生存下来。而且坚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坚强,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一遇到挫折就害怕,那我敢肯定,你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你早已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所以,请大家记住,没有自立就没有未来美好的生活,没有坚强就没有成功的喜悦!

学生读书笔记参考示例篇2

这几天我把笑猫日记之《那个黑色的下午》读完了。

这本书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两点28分,一场震惊全世界的地震将笑猫那原本幸福的一家分散了。在那惨白的阳光下,笑猫和伙伴们走过了一片又一片废墟,踏上了艰难的寻亲之路。

在一片废墟里,笑猫、老老鼠和二丫意外地碰见了三宝,笑猫想带分开已久的三宝离开,可三宝却坚持要留下做一只“救援猫”。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天空中下起了大雨,笑猫便让老老鼠去外面找点吃的,自己和二丫堵住漏雨的窟窿。不一会老老鼠回来了,脖子上带着一捆晒干了的红辣椒,老老鼠让笑猫和二丫把红辣椒吃 了。

第三天,雨渐渐停了下来,笑猫他们又踏上了那艰难的寻亲之路。在另一片巨大的废墟里,笑猫他们又遇见了二丫和搜救犬公爵。但是,公爵受了重伤,医生也没有办法帮它治聊。指导员只好伤心的开枪打死了公爵,免得让它在痛苦了。

第四天,笑猫他们回到了樱桃沟,昔日的樱桃沟已经不是往日的樱桃沟了,昔日珍珠滩也不再是往日的珍珠滩了。他们来到了马小跳的爷爷家,二丫发现了一个老人,和一只大白鹅, 鹩哥说那个人就是马小跳的爷爷,那只鹅就是白母鹅。白母鹅饿死了,马小跳的爷爷活了下来。笑猫它们找到了一个前面有山,后面有水的地方把白母鹅永远的埋葬了起来。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遇见了马小跳爷爷家养的大黄狗阿黄,阿黄把事情的经过仔细地对笑猫说了一遍,还说自己和马小跳的奶奶这几天一共救助了二十一个遇难者。笑猫听后便决定和阿黄一起上山采草药,救助那二十一幸存的人。经过笑猫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座钟楼里发现了虎皮猫,一家人终于见面了。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那样做起事来才会成功。

学生读书笔记参考示例篇3

世界上最美丽的呼唤莫过于母亲的呼唤,为人母亲,每一个都可以为子女豁去生命,这应该就是母爱的伟大吧!

…… 此处隐藏630字 ……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写上的顺畅,更在于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从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够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有过一场争吵,他觉得安德烈只是为自己活着实在难以理解,他在共济会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努力求得自身净化,为他人,爱邻人。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和中国人体验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参战受伤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发出了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的疑问;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作战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到底为谁作战?这样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同样有过发展,中国人也有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叹息,也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书中多处可见的关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危机关头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有甚者,战争几近结束之时,面对军队大量的减员,书中竟然会有“剩下的全是菁华”的感叹,抑或是振奋人心,一扫颓气的激励,这种.种不能不让人想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对于中国红军的种.种描述。

这本书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关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50、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在中国现代传统之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们是否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不久前这个国家有几许相似的经历;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读这本小说是不是从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学习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现代传统,也即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看似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问题,然而我不认为这样,甚至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种.种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讨论的范围也即那些文学经典,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了很多经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广泛兴趣?当然可以我们可以说出很多诸如社会急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多之类的理由,但是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可能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战争与和平》这些经典之中发现一些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能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对这些经典进行再解读,重新发现或者重新认识一些对于我们有启示的东西。由此联想到近年来颇热的“国学热”,无论这种国学热是炒作出来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热,既然这股热潮能够出现,就说明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能从我们的传统中寻求解决之道。当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中对国学的解读,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国学。我觉得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不能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趋势,我们同样能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些曾经影响过我们或长久或短暂历史的作品,重新解读的意义也在此: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

再回到作品本身,从书中大段关于舞会的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景物场景的描写,很明显的显示出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写作的得心应手。在读刺猬与狐狸之前,虽然觉得书中大段所谓传教式般的议论很是枯燥难读,但并不觉得这是此书的败笔,甚至觉得是自己素养不够,才导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档次的“精华部分”。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13日上课的早上还特地将第四册最后关于历史的探讨重新细读了一遍。由于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发现其被贬低的原因。单从表面来讲,托尔斯泰舍长就短,显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很明显与作者的危机意识紧密相连。这一点可能跟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张承志在《鲁迅路口》的散文中,认为鲁迅不走“纯粹的文学道路”的愿意在于鲁迅的“良知”。张的观点有偏颇的地方,但是还是很清晰的表达了鲁迅以及鲁迅之后的一大段时期,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

《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流行,其中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毛时代的人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这时间的人当然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从一些80年代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对于80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文章里,很容易发现有过一段诗意的时间,结诗社、读尼采等等,对独立思想的追求,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需要诗了,好像独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通俗的文学取代了经典,也就是课上所说的,突然发现现在的人不读“《战争与和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这类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或许还有对社会重新启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