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11-20 21:23:11 作者:壹号 字数:24290字

篇一: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与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试想,没有语言的感悟与积累,孩子脑中一片空白,孩子们如何去表达?因此,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对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些初浅探索和实践,现将体验描述于后与大家共勉:

一、在阅读时,培养他们对课程本身的兴趣,让学生有始有终地入情入境。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读书活动的前提,是内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积累、体会、领悟,读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解决问题,吸取力量。如何培养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呢?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借助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读书。将一些有关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课文转变成一些生动的、负有戏剧性的影视形象储备在孩子的脑中。像学《武松打虎》文章时,我充满激情的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水浒传》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这时就让学生们尽尽兴,待有约一半多的学生欲言又止时,就给制止,然后就一起唱主题歌《好汉歌》,让孩子初步领略《水浒传》的主题,给他们介绍文章的写作特色。最后就让孩子自读,找出你觉得写得最好的句、段体会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摹仿文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脑中再现文中的形象。如在学《清明上河图》、《翠鸟》、《曼谷小象》等,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语言和情感,将语言与情感、表象建立了联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按故事情节编演课本剧、演示等,如《詹天佑》、《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等,让学生读中悟,演中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让语言与形象相互转换,从而学会表达。

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时,指导学生想象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如“急匆匆”、“蹑手蹑脚”可指导学生表演。“张冠李戴”、“雪中送炭”可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相关语句。“五彩洒金”、“翠色欲流”等,可让学生想象它们的形象。尽量让静止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让文章内容“活”起来。

二、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把握重难点及要求,指导按照课本提示的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一组课文前,先引导学生从“导读”、“预习”、“阅读提示”、“阅读向导”“课后思考练习”中把握住每一组课文及每一篇课文训练重难点及要求,寻找学习的思路方法。在学习每一组课文时,在第一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围绕该组课文的训练目标,要求及重难点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有效读书。学完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积累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篇讲读课文就可稍加指导就能完成。阅读课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运用方法进行自读,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在学“读进去,想开去”这一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导读中“读通——读懂——理解——想开——交流”的学习程序。在学习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按照程序进行学习。

2、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学生哪一环节有困难,就对哪一环节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踏实的训练。不仅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又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了以前欠缺的东西。对优先达标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训练,或让他们阅读课一些课外读物,给他们加餐。

3、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古诗,就要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处境和

心境等,再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悟情。在理解时,提醒学生要结合注释,有时还要运用工具书。

学习写事的文章,要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它是写事的文章,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然后再让学生抓住主要段落去体会,去感悟,去品味,去联想。

…… 此处隐藏5067字 ……

1.情景导入

众所周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情景导入时,教师应该充分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趋于生活化,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引导学进行观察和品读,使学生在好奇中展开课堂教学。

2.情景中创设生活体验

实践中体验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要求上的直观性,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方面,教师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将自己的观念由传统的讲授法转移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应该听取学生在教学中的建议,学会倾听学生,与学生共舞。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利用小学生的心理,引导他们用表演等形式把阅读课文中的情境表现出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这种再现和体验的方法,有利于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反思小结中的生活化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后都需要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大意,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快速深刻的了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却很难使学生真正从中收益,难以对他们的思想陶冶和兴趣的提高产生助推作用,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的最后,仍然可以密切的联系生活,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在实际的运用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背后隐含的意义。从而达到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陶冶学生情操的双重效用。最后,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中好的经验进行积累,为以后

的教学和学生自学提供良策。

综上所述,在生活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也应该走向生活化,使学生真正的从情感上走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如临其境,愉快的,创造性的的解读文本内容,真切的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以上几个方面的论断为我们未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仍有可能遇到诸多的问题,所以,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化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