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练声的小技巧

时间:2023-03-15 02:46:39 作者:天下 字数:15425字

科学练声的小技巧方法

科学练声的小技巧都有哪些?关于科学的练声需要注意哪几个阶段的练习?一起看看吧!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科学练声的小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练声的小技巧

一、每个字,每个元音始终要保持高位置,共鸣焦点始终集中。这样观众才会感到你唱得不费力。关键在于喉头稳定不动,而不是张大嘴去转换不同的元音。喉头位置不变,可以随意唱出亮音或暗一些的声音,声音的共鸣点总是集中在一点上。

二、舌头别凸起,舌头动,声音也会变。舌放平使嘴里的空间更大。

三、声音的位置要放在面罩里,就能有共鸣,不要憋在喉咙里,要放出来。有两点要始终做到:第一,喉结放下;第二,横隔膜肌肉有力,支持住声音的稳定。

四、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唱,声音的位置不能变,一定要用连音唱,直到最后的音。横隔膜始终有力的支持着,特别要注意与喉咙都不许动。

五、唱歌时胸部始终是扩胸的,嘴要象说话时一样自然。唱弱音、唱强音位置一致,饱满、明亮。当面带微笑唱时,声音位置就高,入了面罩共鸣腔。声音要宽、要圆、要明亮,但不是口腔里做出来的,而是里面打开了喉咙。

六、牙关处要打开,声音才能深,就在大牙处嚼着每一个字,这样可以不张大嘴,用里面打开了咬字,声音圆润,各个元音的位置也容易统一。

七、你要记住做两件事:打开喉咙、保持声音位置。在低声区,别使劲,象说话一样。 唱高音时不要一到高音嘴一张大就没有了位置。

八、嘴不要上下打开太多,别太过分,不要上下的O(竖椭圆嘴形很容易捏紧喉咙!)。主要是里面打开,里面咬字位置高。

九、美声学派要求声音唱得非常连贯,每个元音都要在一条线上,线条很纯,呼吸位置也一致。

十、打开喉咙,声音进入面罩共鸣处,横隔膜有力量,控制住气息的供应。这三者必须联系起来,共同配合好。唱高音时,一方面声音位置往上,达到面罩共鸣焦点,而另一方面,又要有人体往下坐的感觉,感觉到一种力量向下往胸腔,一直到横隔膜处。

十一、练习气息的连贯性,用“1 2 3 4 5”唱a,e,i,o,u.不到万般无奈不换气; 快速唱 1234 5432 1234 5671 2176 54321这条练习,既能联系高低音的声音统一,又能练气。注意唱时喉咙别紧,到高音处别伸头颈。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使用手机百度一下“说话式唱法”进行系统的练习,不要用电脑),让老师帮你做一个专业的发声测试,先找到你的问题帮你调整一下,在为你量身定制学唱计划,科学系统全面的进行学习唱歌

十二、歌唱必须有横隔膜在控制呼吸。无论是任何声部,喉结一定要往下拉。喉结如能往下拉,声音越能往上唱,共鸣焦点越集中。记住,千万别扯着嗓子唱高音。

十三、如果一个人唱歌时,声音位置放得对,气息控制正确,对着蜡烛唱,它不会灭。如果灭了,就说明漏气了。声音不能从嘴里出来,不要太敞。

科学练声的小技巧

练声第一阶段: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是16—19次,每次呼吸的过程约3、4秒钟,而演唱时,有时一口气要延长十几秒,甚更长,而且吸气时间短,呼出时间长,演讲者必须掌握将气保持在肺部慢慢呼出的要领,所以要先做:

(一)“深吸慢呼气息控制从而延长练习”:其要领是:先学会“蓄气”,先压一下气,把废气排出,然后用鼻和舌尖间隙像“闻花”一样,自然松畅地轻轻吸,吸的要饱,然后气沉丹田,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控制时间越长越好,反复练习4—6次.

(二)“深吸慢呼数字练习”:我们把步骤称为“吸提推送’,“吸提”的气息向里向,“推送”的气息向外向下,在“推送”同时做气息延长练习.

(三)“深吸慢呼长音练习”:经过气息练习,声音开始逐步加入.这一练习仍是练气为主,发声为辅,在推送同时择一中低音区,轻轻地男生发“啊”音(“大嗓”发“啊”是外送与练气相顺),女生发“咿”音(“小嗓”咿”是外送).一口气托住,声音出口呈圆柱型波浪式推进,能拉多长拉多长,反复练习.

(四)“托气断音练习”:这是声、气各半练习.双手插腰或护腹,由丹田托住一口气到额咽处冲出同时发声,声音以中低音为主,有弹性,腹部及横膈膜利用伸缩力同时弹出,

练声第二阶段:气、声、字的练习

练声第三阶段:吟诗、吟唱练习

…… 此处隐藏1629字 ……

顺应和发展自身生理机能以及充分运用物理原理,让歌唱省时、省力,减轻体力劳动,用最小的力量发出最完美的声音。任何老师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是最科学的,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其依据是什么?总不能你说白就是白,你说黑就是黑!有没有“标尺”或“原则”来衡量呢?我想应该有!这个“尺”和“原则”就是你的论点和方法应该是来自于生活的,听得懂、做得出的,不是凭空想象的或“想当然”的,而且各种方法之间是相通的,决不自相矛盾。若是前后矛盾以及生活中没有过的,就会导致学生“感觉难找”。这个“生活”指的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由于声乐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看不见、摸不着,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说法。我想,也应该是不管白猫、黑猫,逮得住老鼠就是好猫!如果大道理说得特别高深,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越学越困难,那就值得商榷了。

科学的发声方法一:腹式呼吸

为了求得气息深,老师常常反对胸式呼吸,要求用腹部吸气,意图是好的,说法欠准,从生理学分析,“气”只能吸进肺里,肺在胸腔内,腹部并无呼吸功能,何来腹式呼吸之说呢,是凭“感觉”,因为我们的胸部肋骨最下面两对是游离的,它不与胸骨相连,气吸满肺时,上面的肋骨前连胸骨,后连背脊骨,不能扩张,最下面的肋骨游离,可以扩张,又离腹部最近,所以下面的肋骨一扩张,必然压迫腹部,所以感觉是腹部在呼吸,这就是生理原理,不可违背,不管学生是哪种呼吸方法,建议老师不要从“呼吸”开刀,谁从呼吸上下功夫企图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都难以如愿,因为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发声方法,只有唱对了,呼吸才正常。若上胸浅吸气,那是因为高喉头位置起唱加上漏气而形成的,要纠正浅呼吸,先纠正唱法,若低喉头主动向下挡气发声,则挡气越坚定、持久,进气就越是快而不费劲且深。

遇上学生声音摇晃,特别是句尾音顶不住、站不稳时,就认为是学生腹肌没力量,往往要求学生每天去跑步,锻炼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当然身体的好坏与歌唱能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三级的身体,不可能练成一级的歌唱家来。单是歌唱不好,没有力量,却不一定是腹肌的问题。因为是歌唱锻炼了腹肌,而不是锻炼好了腹肌才能唱好歌,如:举重运动员,腹肌力量棒吧?还有摔跤、相扑等运动员,他们不一定都会唱歌;宋祖英、德德玛不一定跑得快。笔者本人就有着亲身体会:我们年轻时,国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校生都要劳卫制达标,我是通过了一至三级的运动员,还是班上的文体委员,唱歌却虚而无实质,现在已是古稀之年却能高亢明亮的唱通三个八度,说明解决声音的力度和稳健关键是唱法,不是腹肌无能。

正常发声时,确实有一股“顶”劲,而且“顶”的时候,腰腹肌肉即呼吸肌肉群也确实是硬而有力,但这是被动形成的表象,为解决这个问题,你得弄清“谁跟谁顶”?“顶哪儿”?“为什么要顶”?免得学生每天跑得汗流浃背,身体是好了,歌还是唱不好,这叫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这个“顶”是发声时,声带向下挡气与横膈膜向上送气的过程中,声带与气“顶”,在下放后的喉头低位置“顶”,顶即对抗,因为只有对抗才产生能量,所以要“顶”。声带向下挡气是主动的,而且这股力是垂直的,与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所以这股力越垂直越主动,则声音越稳健,越有力度,从这股主力发展中,气息受压而分化出横向的派生力,是这股横向的派生力导致呼吸肌肉群的膨胀和横扩,既是派生力,自然就是被动的,所以要解决声音顶得住、站得稳,要抓主要矛盾,那就是学会在喉头低位置的地方加强声带主动向下挡气,发出不虚不吊有实质的声音。

某年寒假,在长沙女师的一个声乐函授班的面授期间,我听了一堂来自北京的英俊帅气的年轻男老师的声乐课,他的很多观点我很赞同。在上课时,提得最多的是“要感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长……”(是人的声音,不是音符时值),这种感觉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就是听不懂,做不出。从物理学分析,声音不是物质,也无法触摸,要把它拉长,的确费解。

我想,要让学生听懂,并达到要求,办法只有让其“具体化”,所谓长与短,一定是有两个点和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不清声音的长与短的概念,但一定能说得出声源的起点(即喉头B点)和声音到达头腔的入口(鼻咽孔C点)之间的这条声音通道的长短距离,也就是说让喉头挡气发声的动作和力量有意识向下方引导,到小腹着力点(A点),让软腭有意识向上提起,让声音从鼻咽孔上头,这样向下向上反向延伸便拉长了发声通道,这种声音通道C与B的距离越来越长,便是“声音越来越长”的感觉。这种“拉长”并非实质上的拉,因为你不拉长的话,就会因人的惰性或咬字不当等原因使得声道“变短”,用越来越长的感觉唱,只是为了克服越来越缩短(喉头因此而上跑),从而达到在运动中稳定喉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