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时间:2022-11-23 10:44:47 作者:壹号 字数:7890字

学前教育史

一、《中国学前教育史》学科概述(一)学习目的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 科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 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审视、评价当前的学前 教育问题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值得借鉴 经验。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 思想理论和基本的知识要有准确、系统、完整的认识,理 请学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把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并能指导、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内容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三)学习意义1 . 了解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传统,把握学前教 育发展的国情所在。 2 .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 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3. 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

(四)学习方法和学好的条件教学为主,自学为辅。学好的条件:

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 2.要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 3.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来阅读史料。 4.还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联系现实的 能力。

第3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平: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的发展: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张载唯物的角度,二程(程颢 程颐)从唯心的角度→罗从彦(程颐的学生) →朱松(朱熹之父)和其同学李侗 (朱熹之师) →朱熹

一、重视蒙养教育把学校教育过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 始也,必养于小学”;“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 模,只就上面加光饰”,“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二、要求慎择师友由于幼儿模仿性很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习于 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因此要慎择师友;稍大些,除须慎择师友外,还应 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益友应近之,损友应远之。

三、强调学“眼前事”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 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 大学→“明其理”

为儿童学 “眼前事” 编写的两部教材-----《小学》 和《童蒙须知》 四、提倡正面教育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 制。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 时启发的要求。

第4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训蒙大意读刘伯颂等》、 《教约》 (《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一、顺应性情,激发兴趣教育儿童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 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 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 痿”

二、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任何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 过程教育者应根据这个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循序 渐进原则在教育中的运用,就是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 容时要量力施教,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对儿童施教,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 征,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 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儿童各成其材,在儿 童性格的培养上,也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各自特性,采用不 同的方法,分别加以适当的陶冶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主张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为 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教育,他还在《社学 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在教学方法上采 用比赛性质的方法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科学性1.强调“早谕教”、“端蒙养”、行胎教 2.注重熏化陶然,要求慎择师友和以身作则 3.反对溺爱孩子,主张慈严结合,均爱勿偏 4.以道德教育为主,坚持进行正面的行为指导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此处隐藏682字 ……

(五)蒙养院的地位

章程规定:“蒙养家教合一宗旨,在于以蒙养院 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 因为“保姆学堂既不能骤设,蒙养院所教无多, 则蒙养所急者仍赖家庭教育。”

(六)蒙养院的保教要旨(1)"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 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 (2)"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 能为,心力知觉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 之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 (3)"保育教导儿童,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 仪容,使趋端正。” (4)"儿童性情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 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