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义与贫富差距

时间:2022-11-21 21:53:29 作者:壹号 字数:15868字

问题一:评价绝对平均主义。 答:

所谓平均主义,就是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纵观历史,平均主义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种意识形式。

平均分配的思想最早形成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达百万年的原始社会里,平均是最高的社会准则。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端的背景下,平均分享劳动成果,才能维系种群的繁衍。因此,平均分配的思想和规则,对于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极端的贫富分化催生平均主义,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奴隶起义、农民起义都有不同形式的”均贫富“的社会理想。农民要求平分封建阶级的土地财产,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的理想社会。从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角度来说,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作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大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衰替。唐代均田,故有贞观、开元之治;明初裁抑豪强地主,因而国富民殷。反之,如土地集中于巨富官绅,农民失所流离,则生产力遭到破坏,莫不酿成大规模农民起义。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土地是他们进行生产的命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是他们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反映。

平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有着它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历史作用和利弊。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对农民的桎梏中,它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

特别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这个以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平均地产为基本内容和核心的农民平均主义的纲领,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当时的土地关系和经济背景,它很好符合地当时农民的迫切要求,旨在解决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是进步合理的,应当得到推广和成功。然而另一方面,《天朝田亩制度》反映出来的平均主义是一种绝对平均的思想,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国库制度,规定物物归上主,人人无私财,不仅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就连生活资料的私有权也被除废除了,凡婚丧嫁娶等事皆从国库分配,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家里养的鸡鸭猪,都是统一的,每家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任何人手中都不可能保留任何剩余产品。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极端贫困的原始社会,生活资料才是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落后的社会制度,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勾画的这副蓝图,并不能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是历史的倒退。

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平均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相背离,导致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必然会扼杀效率,这样也减弱了社会发展的风险创新意识。

在平均主义状态下,社会主体更不愿冒风险创新,因为创新的收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其结果是人们更愿意偷懒和坐享其成,而不愿使自已的成果让别人白白享受。与此同时平均主义淡化了人们的产权观念,从而使人虽然想富,但又怕露富,其结果是:富者哭穷,穷者也哭穷。另外,这种淡化是一种社会性的,

即每个人对自己的财产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产权意识,但对别人的财产权利却具有一种十分不尊重的意识,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整体地呈现一种产权保护意识的普遍缺乏。另外,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条件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大家都互相提防着。这样,一些正直的人只能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另外,平均主义也容易诱使嫉妒人格的形成。大家都差不多,我心里才舒坦,你比我强,我就心理不舒服。“不平则鸣”,导致一些人总要做另一些人的文章,背后施诡计,想方设法破坏别人的事。

…… 此处隐藏1852字 ……

换句话说,在“初级分配”中兼顾公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收入悬殊以及两级分化的出现。公平又称社会公平。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就是起点公平,收入公平就是结果公平。所谓机会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取收入的机会。机会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公平。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此方面来说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公平问题的解决;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在同一个时空里,偏向公平必然影响效率,偏向效率必然妨碍公平。因此,任何国家都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有的牺牲效率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公平;有是牺牲公平而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要绝对地摆平两者的关系是不现实的。理智的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达国家已具有较高的生产力,理应花更多的精力解决公平问题。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任务艰巨,不提高效率以发展生产力,得到的公平只能是建立在普遍贫困基础上的公平。所以,发展中国家只能优先选择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维护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公平”要怎样“兼顾”呢?我以为,在物质条件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按劳分配是最为公平的方式了。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其产品分配和消费的方式。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必然有相应的分配方式与之相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逻辑前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物质条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上的实现。它只承认劳动差别及由此引起的分配上的差别,否定了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权利,否定了一切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态,按劳分配有一定的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任何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过不劳而获生活的可能性。在公有制下,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使个人消费品能够按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个人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进行分配。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分配的产品数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的要求。因此在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承认并反映这种差别,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鼓励劳动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分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