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

时间:2023-03-29 04:55:09 作者:壹号 字数:15008字

护理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模板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护理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护理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

护理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1)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

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八大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急救药品准备及各种急救设备的调试是急诊工作的基础,现已施行每项工作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做到班班清点、定期检查,这一年里未出现因急救药品和急救仪器的原因而影响抢救工作。从而保证了抢救患者的及时、准确、快速。

护理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篇2)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在ICU全体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下,ICU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并稳步发展,现将一年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格执行ICU管理制度,提高科室正规化管理水平

组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转入转出制度、探视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历讨论制度等,加大了科室正规化管理力度,增强了医护人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从根源上杜绝恶性医疗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

二、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针对ICU的工作特点,我们规范制定了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置管技术、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等各项技术的操作和抢救流程,同时我们也十分注重治疗细节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如:容量管理的正规化,合理应用机械通气,营养支持,血糖监测与控制镇静评估、APACHEII评分的应用等,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学习,科室整体医疗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三、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科室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我科十分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提升科室业务水平。我们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讲座,同时也定期(每周一次)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在本科室开展业务学习讲座,讲座内容有“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急性心包填塞的诊治,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等。

…… 此处隐藏1994字 ……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应有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评价考核体系。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手段、方法等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能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精神和《南通体臣卫生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意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对本教研组担任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基于工作过程、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为了创建适合新教学方法运用的教学环境。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之一的项目教学法为例。项目教学法允许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并只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实施、完成某个项目教学。这既摆脱了单纯书本、课堂环境的制约,又在无形中形成了新型的团队关系、师生关系。此时,学生是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的主导者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的核心而转化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协调者。这实在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新的教学方法。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⑴仿真实训中心实训法,护生操作以角色扮演为主,分两种情形,一种利用多功能模型人轮流反复训练;另一种有选择地组织护生相互之间模拟“护士”和“病人”的角色,每两人一组进行真实操作练习。老师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巡视、辅导,以确保质量,并随机抽同学进行课堂表演,先请其他护生来进行评价,后由老师认真总结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其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进行指导、纠错。⑵院校联盟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式基护集中见习,本组成员制定基护见习计划,并指导见习实践过程,通过阅读见习日记及与护生交流,发觉护生得到比预期少的有限收获,校课题组成员反思原因何在?如何提高见习质量?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关键问题在于观念陈旧,多年的观念认为基护集中见习重点让护生围绕着操作,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利用临床资源深化教学提高综合能力。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应使学生获得护理实践的胜任力,就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胜任力的提高;本组成员一致决定以上述观点为框架,结合护生认知的具体情况,重审、修改见习计划,重点制定明确而细化的见习目标,见习目标包括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专业价值观等8个纬度。根据见习目标,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任务驱动”作为理论框架,考虑临床见习具体情景,让研究对象护生充分参与,制定确保达到见习目标,又

能体现护生主体地位的见习任务,并作为见习内容。在见习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抱着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心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激发护生完成任务积极思考的兴趣,从而使任务驱动式见习处于积极的动态过程中。从评估结果来看,护生的多种能力提高了,内心体验丰富了,成就感增前了。见习质量在反思化、研究化的行动中得以改进提高。

二、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改革评价体系,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

课程评价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应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评价的方式一般有自评、相互、老师,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抽查性检查评价。设计评价的量表,有量化的标准,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