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为什么读第三声

时间:2023-08-23 11:26:52 作者:天下 字数:4780字

处暑为什么读第三声?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处暑为什么读第三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处暑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处暑为什么读第三声

处暑为什么读第三声?

处暑读第三声是因为处暑的处是动词,应当读第三声。

明代《月令七十二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由此可见“处暑”之“处”是动词,应读上声,也就是第三声。

处暑的“处”含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酷暑已过,气温逐渐下降。《辞海》在“处暑”词条中引用古书对“处暑”的解释说:“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读去声的“处”字都不具有上述意义。

处暑代表的天气有何特点?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2、秋高气爽

处暑,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处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处暑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节气的含义是气温逐渐下降,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天。

…… 此处隐藏0字 ……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全国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暑”在古汉语里就是热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根据一年中气温的不同,“暑”也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小暑、大暑、处暑。其中小暑是立夏过后,气温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热是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热力要更甚,刚好处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俗语说,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这个意思。同时,大暑这一时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时期。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就形成了即热有闷的特点,也是人们最难受的“桑拿天”。最后的处暑,已经是立秋过后的节气,虽有“暑”但处暑表示的是暑热停止的意思。从处暑过后,暑热结束,天气转凉就进入秋天了。

处暑后天气还热吗?

降温幅度大:植物开始有露水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冷暖空气势均力敌: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时期,第一场秋雨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情况,但是如果冷空气与台风相会,或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双方较量进退维艰时,形成的暴雨或低温连阴雨对秋季作物生长不利。

处暑吃什么食物

处暑吃鸭肉、莲藕、石榴、龙眼、白丸子、玉米、凉茶、酸梅汤、梨子、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糯米、芝麻等食物。对于人体来说,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和饮食上应作相应调整,吃对应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