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重点总结模板

时间:2023-08-30 11:50:13 作者:壹号 字数:25677字

初中语文中考常识点关键总结模板(8篇)

咱们该怎样去写初中语文中考常识点总结呢?总结是过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作业进行回忆和剖析,然后做出带有规律性的定论,它能够给人努力作业的动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下面是小编给咱们收拾的初中语文中考常识点关键总结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协助到咱们。

初中语文中考常识点关键总结模板

初中语文中考常识点关键总结模板篇1

一、字词

1、“摒(bǐnɡ)弃那些成见,这样才干合作愉快”司理真挚地说。

2、法国大革命一直重复着复辟(bì)的循环。

3、犯过错时,不能想着一味地庇护(bì)孩子,而是应该好好地教育他。

4、经过一段时刻的沉寂之后,他总算迸(bènɡ)发了,不只在考试中获得了很大的前进,并且变得谦善、真挚了。

5、他欠好好作业常常奴颜婢(bì)膝地凑趣上司,真让人看不起。

6、因为人们的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锐减,有的乃至现已濒(bīn)临灭绝了。

7、那段时刻,他写了许多针砭(biān)时弊的文学著作。

8、咱们都屏(bǐnɡ)气凝思,静静地等候终究的决议。

9、中学毕业今后,他来到北京,投靠(bèn)叔叔,想学才有所长。

10、尽管他失去了物质上的享用,但是他没有麻木(bì)自己,而是活跃地寻觅新的起点。

二、文学常识堆集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焰火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边流。

1、这首送行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厚意关心的离别。能够说是体现一种充溢诗意的离别。

2、诗中点题的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文章来自我国传统文化网htt

3、“焰火三月下扬州”清人孙洙称为“千古丽句”。

4、李白还写过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全国闻。美女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两首能够一同比较回忆)

(二)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体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洁白心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风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三)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间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整齐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写的是动景。首句是近景;次句是前景。

2、后两句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是前景。“含”字运用拟人办法,非常恰当生动;“千秋”点出时刻的长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是近景。“泊”,停靠着,但这停靠的'是即将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广阔。

3、杜甫被成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四)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儿用以杰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2、第三句诗人挑选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象来勾画。生动的描绘,使画面愈加充溢生气勃勃,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调查非常详尽,“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

3、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象,这也和首句紧相照顾,因为“迟日”才沙暖。从景象的描绘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

初中语文中考常识点关键总结模板篇2

《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挖苦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款式。篇幅大多简略,主人公能够是人,能够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艰深的道理从简略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显着的哲理性和挖苦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大和拟人等体现办法。

2、寓言最杰出的特色是以比方性的故事寄涵义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魂灵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经验好比是魂灵。”

…… 此处隐藏5685字 ……

【初—之赋的来历】,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 初中数学,也承继了《诗经》挖苦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差异,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的来历

“赋”字用为文体的榜首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建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布景下,称屈原的著作为诗是极不适宜的。但屈原的著作又往往只可吟诵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司马姑息挑选“辞”与“赋”这两个称号。不过,他仍是倾向于把屈原的著作以“辞”来命名,这是因为屈原的著作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著作称为“赋”。

真实把自己著作称为赋的作家榜首人是司马相如。然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著作了。 “赋”的称号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开端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读。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际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著作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方式也比较固定,都是效法屈原著作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奢侈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显而易见。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稠密的文人气味,这便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选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办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办法。

赋与诗的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从“赋”字的形成果已初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呈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总结: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情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