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时间:2023-08-28 21:19:28 作者:天下 字数:13811字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8张)

端午节立刻降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风俗节操。以下是小编收拾的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期望能够提供给咱们进行参阅和学习。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端午节的来历

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人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意思,后因“五”、“午”同音,阴历五月初五便成了端午节,又名重五、重午。因“五”为阳数,又名端阳。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咱们我国非常盛大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前的旧风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过端午节,它是留念我国战国时期巨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识。他在楚王身边当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足起来。昏君楚王却相信__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放逐。在放逐中,屈原传闻楚国的的国都被敌人占据,大众落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有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大众听到屈原投江的音讯,都非常沉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期望鱼儿不要损伤屈原的身体。这便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有留念伍子胥说,留念曹娥说。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前史教育》罗列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则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边吴越民族举办图腾祭的节日。

端午节的涵义

后来,赛龙舟除留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不同的涵义。江浙区域划龙舟,兼有留念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含义。贵州苗族在阴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办“龙船节”,以庆祝插秧成功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留念古代英豪岩红窝。直到今天在南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区域,包含台湾、香港,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赋有自己特征的龙舟竞赛活动。

…… 此处隐藏2492字 ……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崇奉中这个思维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安全、禳解灾异的风俗。其实,这是由于夏日气候炎热,人易患病,瘟疫也易盛行。加上蛇虫繁衍,易咬伤人,所以要非常当心,这才构成此习气。

采药

这是最陈旧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 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区域均有端午捉蛤 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 蟆,刺取其沫,制造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 蟆,说是能够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 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晒干,即成蛤 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散失。这种捉蛤 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老练,药性好,才于此日构成此俗。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由于“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劲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管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听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参加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面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撒播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含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面旮旯、门窗、床劣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安全。别的有的区域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视点来看,仍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灭菌,饮蒲洒也颇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