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

时间:2022-11-24 12:10:47 作者:壹号 字数:11262字

印度的崛起:潜力与制约因素

孙士海

【作者简介】孙士海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

印度的政治领袖早在独立之前就相信印度注定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愿望没能实现。印度既没有崛起为世界大国的硬权力,也不具备这样的软权力。于是印度的战略家断言,只要印度拥有核武器并保持最低的核威慑,就一定能够成为未来世界中的多力量中心之一(注:见K ·Subramanyam, Nuclear India in GlobalPolitics, World Affairs, July-September 1998.)。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也都作出了类似的预言(注:美国前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其所著《大棋局》一书中,把印度视为与美、法、德、俄、中并列的世界上六个地缘战略国家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印度是文明的核心国家之一。“在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认为:“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6 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以及大量中等国家和小国”(注:Henry A Kissinger, Diplomacy, New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pp. 23-24.)。 基辛格谈到印度时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他显然看到了印度成为强大力量的种种制约因素。 不容置疑的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印度的综合国力将会获得显著的增强,它将成为印度洋地区的头号强国并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崛起为世界大国却是一个比较缓慢和长期的过程。印度具有某些崛起的条件和潜力,但同

时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其大国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印度崛起的条件和潜力

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核武器固然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但它绝不是世界大国的标志和必需条件。苏联的解体、德国和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都清楚地表明了核武器并非国家兴盛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要素中,军事实力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的因素,诸如人口、资源、经济、科技等有形因素以及民族凝聚力、社会、政治的稳定性和外交能力等无形因素也很重要。对于印度来说,以上诸要素中既有其崛起的有利因素,也有其制约因素。 印度崛起的潜力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崛起的国家意志

印度独立以后,以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首的政治家们决心把历史上曾经饱受异族统治屈辱的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早在独立之前尼赫鲁就对印度未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做了明确的阐述:“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中译本)第5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尼赫鲁在他一次著名的全国广播讲话中,也表示印度命中注定要成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位最强大的国家。印度认为自己的国际地位不是与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相比,而应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相提并论(注:V·M·Hewitt,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SouthAsi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p.195.)。

在独立后的年代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印度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愿望更加强烈也更加自信。可以说,在当今的印度,实现大国地位已经不仅仅是少数政治家们的理想,它已经上升为

…… 此处隐藏766字 ……

人口和广袤的地区。”(注:K ·苏布拉马尼亚姆:《印度的安全前景》第216页,新德里,1982年英文版, 转引自陈平生主编:《印度军事思想研究》第24 页。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2。)

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可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除石油以外,其它战略性资源藏量丰富。矿铁资源仅次于巴西和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三位,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开采200年以上。 印度拥有世界最高品位的铝土矿,可采储量约2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8%, 居世界第五位。其它储量较多的矿物资源还有铜矿,储量4.2亿吨; 各种品位的可开采的铜锌矿约2亿吨;锰矿2.3亿吨(注:《 1998 年印度年鉴》第565页。印度政府信息和广播部。)。 在印度的能源资源中, 煤的储量相当丰富, 各种煤的探明储量为1920亿吨,目前年产2.5亿吨,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煤国之一。 水电资源相当充沛,发电潜力可达6000亿度,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只占18%。核燃料资源也比较丰富,如果用于增殖反应堆上,铀的储量为1200亿吨煤当量,钍的储量为6000亿吨煤当量。但是,印度的石油资源贫乏,可开采储量只有7. 6 亿吨, 按目前的开采速度, 仅可再开采20 多年(注:Government of India:Eighth Five Year Plan.)。目前国内约一半的石油消费需靠进口。天然气储量也只有6970亿立方米,只能维持20多年。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200 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浩瀚的印度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矿物和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将大大弥补陆地资源的短缺。 (四)能够保持基本的政治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印度独立后大体上沿袭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议会民主制。从半个世纪的实践来看,尽管民主政治经历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基,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认同。通过议会民主制,政府把各种政治力量纳入了合法的政治斗争轨道,从而避免了大规模暴力革命的发生,保持了政治上的基本稳定。在迄今已经举行的12次大选

中,每一次选举都保证了国家政权的平稳更迭和政府组成的合法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主政体对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调节能力。印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帕南迪卡在评论印度的政治制度时指出:“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它都不是最有效率的,然而它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注:见Introduction,in V · A ·Pai Panadiker ed, Fifty years of Swaraj:Highlights and Shadows, p.3.)。

从80年代末开始,印度出现了政治动荡的局面,但这不会危及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不致于影响到国家重大政策的连续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具有较大弹性和调和能力的政治体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能力;另一方面,被英国人称为“钢铁骨架”的文官体制在国家出现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可以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

印度独立以后,各种形式的民族的或地方的分离主义运动此伏彼起。一些西方学者曾经预言了印度的分裂。但是印度中央政府通过镇压和安抚的手段平息了大规模的分离主义运动。虽然民族分离主义的倾向难以完全消除,但其势力和影响已经大为减弱。可以说,印度现在已经基本上渡过了国家分裂的最危险时期,当今的印度比其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统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分离主义仍将是印度的心腹之患,但国家分裂的可能性极小。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与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国家不同,长期的反抗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促进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形成,印度独立后实行的许多内外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印度民族国家”意识并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国民的认同。特别是独立后形成的强大的中产阶级是印度保持统一的中坚力量。因为这个阶级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

第二,印度建立了一支全国性的由中央直接指挥的军队和一支全国统一管理的、在中央和地方上起到联结作用的文官队伍。印度历来有文官统治、军不干政的传统,军人和文官都不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军队和文官对国家的效忠,并对政治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