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研究

时间:2022-11-21 18:20:11 作者:壹号 字数:6750字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研究

【摘要】:从接受史角度看,以往的接受史研究在文学、艺术、哲学各个领域均有所建树,而独缺语言学接受史。从音韵学史角度看,以往的汉语音韵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清代的古音学史的研究之上,而对中国现代音韵学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却鲜有论述。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十世纪的汉语音韵学史从某种层面说可以认为是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接受史。本文即从接受史角度出发,在音韵学史的框架之下对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探讨高本汉这位“科学巨人”究竟给汉语音韵学带来了何种变革、何种影响。本文共6章,分别从符号、材料、观点、方法、方言研究讨论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的接受史,探讨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对汉语音韵学乃至整个汉语研究带来的影响。第一章、讨论了高本汉对标示汉语音标符号及音标符号用法的贡献。第二章、讨论了高本汉对韵图与《切韵》之间关系的看法、对对音材料运用的看法、对近代反切材料性质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讨论了高本汉对《切韵》音系的构拟,以及后世学者对高本汉构拟的接受。由于学术观点和目的的不同,高本汉为《切韵》构拟了更加细致的声母和韵母系统,后世学者多从音位学角度对高本汉的构拟进行修订,但这不能视为对高本汉的否定。如果没有高本汉的开创工作,从音位学角度分析《切韵》音系是不可能进行的。第四章、讨论了高本汉

…… 此处隐藏0字 ……

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运用的“非典型”历史比较法,分析了其与19世纪典型历史比较法之间的差异,指出高本汉运用的“非典型”历史比较法是中国学者接受历史比较法的中介。后世有不少学者重新采用19世纪典型历史比较法进行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第五章、讨论了高本汉对汉语方言调查和研究的贡献。高本汉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已经指出山西方言与周围的官话方言不同,他认为文水、兴县、太谷、归化和凤台是很古怪很重要的方言。这是早期学者关注晋方言独特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此外高本汉对兰银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的调查和研究都展示了100年前这些方言的典型特征和细致的语音特征。第六章、对前五章的分析和讨论进行了总结,同时从学术史的角度下提出应该在“《切韵》与现代方言”、“音值构拟和音位构拟”以及“要素和结构”的关系三个方面重新认识高本汉。【关键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历史比较法接受史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16

【目录】:中文摘要11-13ABSTRACT13-15第一章对音标符号及用法

的接受15-241.1音标符号的接受15-211.2音标符号运用的接受21-241.2.1严式标音与宽式标音用法的使用21-231.2.2严式标音与宽式标音用法的接受23-24第二章对研究材料看法的接受24-322.1对《切韵》与早期韵图之间关系看法的接受24-282.1.1高本汉对《切韵》与韵图之间关系的看法24-252.1.2以往学术界对《切韵》与《韵镜》等早期韵图之间关系的看法25-262.1.3学术界对高本汉观点的反思与接受26-282.2对对音材料价值看法的接受28-292.2.1高本汉对对音材料价值的看法282.2.2对高本汉于对音材料价值看法的接受28-292.3对近代反切材料看法的接受29-322.3.1高本汉对近代反切材料的看法29-302.3.2对高本汉于近代反切材料看法的接受30-32第三章对高本汉《切韵》音系构拟的接受32-623.1对高本汉所拟《切韵》声母音值的接受32-453.1.1对高本汉声母体系中j化说的接受32-373.1.2对高本汉影母拟音的接受37-393.1.3对高本汉知庄章三组声母拟音的接受39-453.2对高本汉所拟《切韵》韵母系统的接受45-623.2.1对高本汉所拟介音系统的接受45-493.2.2对高本汉所拟韵尾系统的接受49-503.2.3对高本汉所拟元音系统的接受50-62第四章对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研究方法的接受62-984.1对高本汉范式历史比较法的接受62-914.1.1历史比较法及其操作程序62-644.1.219世纪历史比较法的接受64-774.1.320世纪历史比较法的接受77-914.1.4小结914.2高本汉拟测《切韵》语音系统的具体方法及其接受91-984.2.1高本汉拟测《切韵》声母系统的具体方法及其接受92-944.2.2高本汉构拟《切韵》韵母系统的具体方法及其接受94-974.2.3小结97-98第五章对高

本汉汉语方言调查的接受98-1325.1对高本汉汉语方言调查方法的接受98-1025.1.1对高本汉调查汉语方言方法的接受98-995.1.2对高本汉调查汉语方言用表的接受99-1025.2对高本汉晋方言调查的接受102-1115.2.1高本汉对晋方言的调查102-1055.2.2对高本汉晋方言调查的接受105-1115.2.3小结1115.3对高本汉兰银官话调查的接受111-1155.3.1高本汉对兰银官话的调查111-1135.3.2对高本汉兰银官话调查的接受113-1155.3.3小结1155.4对高本汉中原官话研究的接受115-1195.4.1高本汉对中原官话的调查115-1165.4.2对高本汉中原官话调查的接受116-1195.4.3小结1195.5对高本汉江淮官话调查的接受119-1225.5.1高本汉对江淮官话的调查119-1205.5.2对高本汉江淮官话调查的接受120-1225.5.3小结1225.6对高本汉吴方言调查的接受122-1245.6.1高本汉对吴方言的调查122-1235.6.2对高本汉吴方言调查的接受123-1245.6.3小结1245.7对高本汉粤方言调查的接受124-1285.7.1高本汉对粤方言的调查124-1265.7.2对高本汉粤方言调查的接受126-1275.7.3小结127-1285.8对高本汉闽方言调查的接受128-1325.8.1高本汉对闽方言的调查128-1295.8.2对高本汉闽方言调查的接受129-1315.8.3小结131-132第六章总结132-1376.1学术界对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的接受132-1336.1.1对音标符号及其用法的接受1326.1.2对研究材料看法的接受1326.1.3对《切韵》音系构拟的接受1326.1.4对《切韵》音系研究方法的接受132-1336.1.5对方言调查的接受1336.2重新认识高本汉133-1376.2.1《切韵》与方言的关系133-1346.2.2音值构拟与音位构拟之间的关系134-1356.2.3结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