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2-11-20 00:55:46 作者:壹号 字数:23276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10篇

  《流浪地球》是一本由董仁威 主编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中国科幻任重道远

  中科科幻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的确不小。这一方面也国人的素质有关,而更重要的是政治的影响。尤其是80年代中期的反精神污染,几乎将中国的科幻事业扼杀。叶永烈等作家后来干脆就不再涉及科幻。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可以说刚刚开始复苏,只能算是初级阶段。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幻产业链。但相信中国科幻的前途还是很远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中国科幻任重道远

  中国科幻事业和欧美相比还处于处于初级阶段。其原因和政治关系密切。80年代的反精神污染几乎几乎将科幻事业扼杀,叶永烈等科幻作家被批判,因而不愿意再搞科幻创作。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可以说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离真正的繁荣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海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幻产业链。但我相信,中国科幻事业的前途远大,因为人类不能没有幻想!而此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反映个正在复苏的中国科幻现状,也必将成为历史。也许几年以后再读此书,读者会有一个全新的感觉。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救赎人性

  科幻作家都是预言者。他们对人性的反思直指未来。如果中国的作家不再总是盯着穿越到古代,而降眼光着眼于未来,人性或可以得到救赎。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挺好的中短篇

  《流浪地球》,本来以为是一部长篇小说,我会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但是看了发现是几篇中篇小说的合集,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是当今中国,三大科幻小说家各自的几篇小说,集合在一起。看过的这三篇就是当今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作品。

  看文笔嘛,倒是一般,但是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比如《流浪地球》,书名就是用了这篇的名字。主要讲了未来,人类发现太阳将发生氦闪,即“死亡”,其威力巨大可以吞噬整个太阳系。地球人为了逃避这个灾难,做了规模极其巨大的工程,在地球上装了很多巨型的发动机,先让地球停止自转,然后改变地球公转轨迹,最终脱离太阳系。

  故事中的“我”,就出生在地球停止自转的那一年。

  那时的人们(大概4个世纪以后)看日出需要搭乘交通工具到特定的位置去体验,但是他们对日出充满了恐惧,不像现在人们觉得日出是那么的美好。那时人们基本上都生活在地下,因为面装了巨大的发动机的缘故,地面温度很高,已经没办法适应人类的生存,人们想要到地表上,必须穿特制的服装才可以。

  从地球停止自转到脱离太阳系,大概花了几十年,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年纪很大了。在地球公转变成椭圆形的这段时间里,“我”失去了父母,父亲死在一次清理小行星的行动中,母亲死在一次地下火山喷发中。那时的人们对感情已经非常淡漠了……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地球在宇宙中流浪2500年才能到达预定的那个星系,并且进入恒星的轨道,建立新的家园,整整25代人(其实我觉得应该更多代人),非常非常漫长的时间呢,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大家基本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地球按照设定的轨迹向目标恒星系飞去。

  最让人震惊的事,是在地球脱离了太阳系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弥天大谎,他们认为太阳一直以来都没有变化,于是他们发生暴动。将当时的政府给推翻了,但是,他们刚刚处决那一批人的时候,氦闪发生了。这个时候是多么的让人震惊和无力,氦闪将天王星都吞噬了,太阳只剩下一个暗红的球……

  作者的想象力真的十分丰富,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把阅读科幻小说和看科幻电影列入新年的规划中。本来是抱着沉迷其中的态度来的,然而并没有……

  另外一部中篇小说《吞噬者》。

…… 此处隐藏4197字 ……

  这本《流浪地球》,收录了许多“更新代”作家的作品,他们参与到科幻创作这个“造天”的事业中来,时间最长的也不超过10年,更多的则是最近五六年迅速成长起来的。这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仅是中国科幻文学未来发展的保证,他们更像是一本记录着可能性的启示录,向人们宣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的角落现身,会有更多的作品在不经意间与人们见面,中国科幻文学从此会不断地发生各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流浪地球》是作为第二届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献礼书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身便是对中国科幻文学可能性的诠释。首先,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问世,就是一件让人略感意外的事情,中国科幻文学在很长时期内都缺乏一个拥有充分代表性的奖项,星云奖诞生仅仅两年,已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无愧于“星云”这个名字在世界科幻文学历史上的光荣传统。而《流浪地球》这本书,则是由之前从未涉猎过科幻文学出版的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的,科幻的出版版图上又增添了新的力量,怎能不让人感到鼓舞。

  就像书中给刘慈欣、韩松和王晋康做评传的董仁威老先生,本是科普界的权威,这次也牵头来做星云奖的事情。读惯了三位作家科幻小说的读者,在读评传的时候,可能还会对董老先生行文的特点有些不太习惯。提到刘慈欣因为稿费的事情被同事误会拿回扣,董老说:“领导又没找你谈话,群众又未当面指责你,找谁说理去?真窝囊!真憋气!”提到韩松书中的吃人主题,又说“你看,吓人不吓人!”还是带着过去写科普时的习惯。而且,董老先生读起韩松的东西,很快就能接受,却偏偏对大刘的《三体》有点吃不消,觉得“太艰深、太晦涩”。这跟年轻人的阅读取向还真是迥然不同。不过,正因为有不同,才更能说明现在中国的科幻文学逐渐打破了圈内大事圈外不知的痼疾,一步步走向开放。

  从钱莉芳的《天意》,到刘慈欣的《三体》,再到这本人邮社的《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的出版热度在上升,参与科幻文学出版的主体也在增多,更可贵的是,关注并理解科幻的人多了起来。但是就像一个经历过长期饥饿的人总是担心食物不够一样,科幻目前的小繁荣是否能够长期延续并进一步发展下去,怎样避免兴也忽焉亡也忽焉的命运,是值得关心中国科幻的人去思考斟酌的。

  北师大以前去往食堂的路上,经常有一个卖自己诗集的青年,或者可以叫他“流浪诗人”。现在不是一个读诗的年代,但也总有几个人会出于各种目的,买下这位流浪诗人的作品。我经常想,这里面应该有真正喜欢读诗的吧。将科幻作家与流浪诗人相比较,尽管不太妥帖,不过二者还是有共通之处的。读科幻的人读这些科幻作品,就像读诗的人读流浪诗人的诗,那是发自心底的喜欢,尽管圈子不大,却存在着一种让人舒适的默契感。

  但是这种固步自封绝对无益于中国科幻的未来,所以引入更多的市场力量来推动科幻文学的繁荣,是中国科幻必然的选择。我们现在需要竭力避免的,是对《三体》成功的过度消费,对现阶段科幻成果的过度消费。大家都逼着流浪诗人写诗,后果无非两个:其一,确实会出更好的作品;更可能发生的则是其二,流浪诗人写出了点应景之作,读诗的人不喜欢,写诗的人也受了伤害,再不写诗了。出版商一番辛苦付之东流,尔后资金他顾。

  诗人不写 ,读者不读,商人不卖,若干年后,又有一批新的流浪诗人产生,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死循环。所以我希望目前参与到科幻文学出版中的企业,能够有一个详细且目标明确的规划,千万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国内的原创长篇数量少,能不能先集中力量出国外的优秀作品;国内读者对科幻小说比较陌生,能不能在宣传推广的时候多一些方法和创意;在真正发现科幻新星的时候,敢不敢集中力量倾情支持。希望若干年后,中国能有许多像《三体》一样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中国科幻再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局面。

  《流浪地球》里,人类为了摆脱陪葬太阳的命运,用巨大的发动机将地球拽离了现有轨道,使之飞往比邻星,让2500年后的子孙可以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流浪的中国科幻也在漫长的等待中有了起飞的契机,希望它可以快点结束自己的流浪生涯,早日泊入正确的轨道,让更多热爱中国科幻的人享受它的荣光。(by 小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