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2022-11-20 00:54:06 作者:壹号 字数:17388字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经典读后感10篇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读后感(一):不低俗,不高尚,荒诞与滑稽,可笑与可悲。

  旧题重写,旧文看了就堵心。

  旧题重写,旧文看了就堵心。

  旧题重写,旧文看了就堵心。

  旧题重写,旧文看了就堵心。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读后感(二):佩服而不喜欢

  怎么说呢?王小波,得算半个社会主义者吧。言语中透露着一种洞悉社会的敏锐,像勇士一样站在自由的高台上,孤独地数落我们这样的大多数,即使知道人们像看到流浪汉一样嗤之以鼻。他完全不在乎这样的尴尬!他笔下的文字能反映出他的特立独行——一个文人对社会阶级、天赋人权的理性分析;坦白直率的语言。

  但我认为最大的缺点在于他作为一个过于理性的文人,缺乏运用文字的技巧和组织能力,真的,所有的文章都让人不忍细看。所以只是匆匆翻过,末了来句:有想法。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读后感(三):三观正,看着爽。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关于王小波的书,相比之前《黄金时代》的无趣,这本书我可是一口气读完的。出乎意料的发现自己和作者对于很多事的看法竟出奇的相似。作者从没有去大手一挥号召读者向他看齐,同别的作品里的他一样,他就是一个世俗的人,看到世俗的生活,从自身出发,听从内心,说着世俗的话。一点也不枯燥,所举之例个个鲜活。所以,此书,越看越有趣。不管是那个疯狂的年代里的人和事,还是八九十年代国内的文化百态,读起来丝毫不感到晦涩和遥远。

  我想,要是作者在今天,会不会被气死呢,哈哈,不过,要是生气,会有更多好作品会涌现出来。我希望周围有更多的人去读这本书,这样对自己而言,大家相处更有趣。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读后感(四):理性、自由、求知

  这种杂文集我读起来相对比较慢,因为里面的每一篇都是一个主题,相对独立。小波这部杂文集,我看后感觉主要是讲理性的回归和对思想自由、人身自由的追求还有对科学精神树立的呼吁。众周知,作者经历了那个理性丧尽,自由丧尽的文化大革命,感受尤其深刻,期望这些悲剧都不再重演!另外,就是对科学精神的树立十分热心,在书中也占有很大篇幅,当然科学精神就是客观的追求真理,也可以看作是对理性的追求。这些我都十分赞同,甚至他说出了我想到但没说出的话,我感同身受。但是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我持保留态度,对于他指出的传统国学的缺点我极为赞同,但亦觉得,国学中还是有好东西值得继承。不能搞全面否定。但如果只能2选1的话,我还是会选择科学精神,选择向前看,包括传统文化的发展,要相信未来一定比过去好,别老沉溺于过去。最后,关于求知,作者写了很多,我十分欣赏,人应该保有一颗好奇心,爱智慧,多抬眼看看外边的世界。不要总看知识有没有用,能带来什么。如作者所说,追求做一个聪明人,总比做个笨蛋强。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读后感(五):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杂文 沉默的大多数

  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赵医生吧。因为赵医生,第一次知道了王小波这个人,各种文体当中,相对对杂文更感兴趣一些,于是就有了这本沉默的大多数。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他的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这方面,还是很钦佩的。慢慢的,有点感觉他有点像现在的一些“公知”。后来又一想,那些文章大部分都是90年代发表的,那个时代敢于说话的人好像本来就不多,不能把他和现在网上那些哗众取宠的人相提并论,那个时代的中国,确实太多地方不能和国外相比了。

  但是有一点我不是很喜欢,他似乎过于推崇国外的一些哲学家比如罗素,而贬低我们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比如“孟子”。毕竟2000多年过去了,孔孟当年一些思想拿到现在依旧很先进,已经及其难得,何必非咬住某一点不放?我发现他讽刺孟子的几处地方,都是同一个中心思想。封建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片面看待。

…… 此处隐藏2620字 ……

  《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读后感(十):除了沉默之外,你还有其他选择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滴滴答答的看完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也蛮适合滴滴答答看的,因为这是一本王小波的随笔集子,收了很多篇各种观点的随笔。可能是因为编辑的关系,在王小波全集里面是这个名字,但还有一个单行版本的书名是《思维的乐趣》,而且其中还有好几篇和另一本单行本《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重复了。也难怪编辑没遍好,本来王小波那几年就写了不老少短篇随笔到处发表,人家本没出书,只是后来有人把他们攒起来编了几本,王太太自己也编了一组。不管是怎样的组合,每篇随笔都明显有王小波自己的风格,犹如怀着思维的乐趣,拒绝着做沉默的大多数,哪怕是做一只猪也要特立独行。也许这就是王小波。

  如果按照文人墨客的眼光来看,王小波的文字的确有些糙。但我很喜欢这种糙,因为糙的原因是这些文字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而不像很多人的文字只是为读者而写,不管读者是出版社的编辑,还是买书的读者。当你的出发点是别人,势必要进行加工处理,于是糙米就变成精细的白米,但也许营养成份就没了。那样我喜欢的那种真实思维碰撞的感觉就没了。

  或者说是价值观的碰撞也许更为贴切些。过去的每一秒都影响着你当下的价值观,也许你并能完整准确描述你的价值观,但在类似价值观的观点面前你一定是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拍手称快。而同时你又能思考个问题,为什么他能阐述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或者说这也是一种阅读的魅力。在看王小波的书的时候能很强的感受到这种魅力。而且这种魅力还需要基于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你的思维有多自由就有多快乐,甚至是超出一切的快乐,也更能达到王小波的境界,更能和他产生共鸣。

  其实真要写点什么感想,每一篇都能有些不一样的感悟,这些只有具体去看了才能体会到,同时也可以深刻的内省自己的价值观。也许你并不一定能认同王小波的观点,但生活从来都不会只有一种活法,你可以用人的逻辑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也可以用猪的逻辑过着人一样的生活。关键是在于你是不是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且这个意义本身没有对错,更不应该人云亦云。

  人很有意思,当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就会忘了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当大家都疯了,自己也会跟着一起抽风,无论是打鸡血还是纸醉金迷很多都是为了这个社会给我们的设定。我们默认是做社会眼里的我,而不是自己眼里的你。其实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你完全可以做你自己。否则你就是大多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现实是很多人都不甘心做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就有了很多人去挑战传统的文化。但文化是件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事,也不是看几本经典就能懂了,特别是一些普世认为传统的观点其实并不传统,而且已经是发酵成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了。所以对于文化的评判也不是拍脑袋就能说出来的。聪明的办法是就事不就人,就事不就文化。更聪明的办法也许是做好自己让别人说去。特别要做个知识分子或者是文青,不用太痞,更不必太拽,有态度有原则就很好了。

  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