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后感悟体会(五篇材料)

时间:2022-11-20 00:40:53 作者:壹号 字数:33546字

第一篇:《摆脱贫困》读后感悟体会

《摆脱贫困》读 后感悟体会

北宋诗人吕本中在其所著《官箴》中提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在习近平所著《摆脱贫困》一书中曾对此赋予时代内容,强调为官应做到一要“清”,公正廉洁,两袖清风;二要“慎”,周密考虑,谨言慎行;三要“勤”,勤奋好学,刻苦上进。

“清”即清廉,当涵养“一品清莲”之美誉;“慎”即谨慎,当养成“敏事慎言”的习惯;“勤”即勤政、勤学,当拿出“刻苦上进”之魄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念好“清慎勤”三字经,用好这三字秘方,视为“仁者之德,为官之宝,从政之本”,真正做到为官一场、造福一方。

以“清”为美,即公正廉洁,两袖清风。“廉者,政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政机关是否保持廉洁,关系到党的存亡和人心的向背,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运。”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官吏是“廉官”的代表,如“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诸葛亮,“于物淡然无所好”的司马光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党员干部们更应擦亮廉洁本色,涵养最美品格,以“清”为美,以“廉”为荣,一要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二要牢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三要谨记“寸心不昧,万法皆明”,四要做到“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牢记“三不”,即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取不义之

财。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思想纯洁,为人清廉,扭紧政治“总开关”,做到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

以“慎”为键,即周密考虑,谨言慎行。“以慎为键”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口兵戒》,其意为用谨慎作锁,表示处事要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祸、以行闯祸。所谓“慎”,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党员干部要多干为佳,少说为妙,要做到“敏事慎言”,要时刻明白自己是谁,规范自身的言与行,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不该打听的不打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讲作为慎于言的处事之则,主动做事、执着干事、细心成事。把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该做的全力做、可以做的尝试做作为慎于行的成事之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干部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勿当“无头苍蝇”,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到慎终如始、谨言慎行。

以“勤”为径,即勤奋好学,刻苦上进。“廉不言贫,勤不道苦。”所谓“勤”,即勤政、勤学。勤政就是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党员干部要干事,多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要抓好“做功”,做到位,以“实干之风”激起“昂扬之志”。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干”字上做文章,凝神聚力,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行列中去,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事、难事、大事、复杂事,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奋进姿态书写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鸿鹄之篇。勤学就是勤于学习、以学修身。“学者非必为仕,仕

者必为学。”党员干部当厚实知识储备,加强理论学习,饮好源头水、练就好筋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充电蓄能。要向先进人物学,主动赶先进、争先进、当先进,增强服务本领,提高知识水平,做为民路上的“勤快人”。

第二篇: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感悟发言二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感悟发言二

《摆脱贫困》收录了同志担任中共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凡29篇。其文风淳厚、坚实,内容全面、饱满,思想博大、精深,表达沉稳、思辨,通篇十二万言,足以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典范。

时隔二十余年,品读这些讲话和文章,颇有“读旧文而悟新知”之感。围绕“摆脱贫困”,从书名到篇什,从书中到现实,无不反映作者思考细密、布置周全、工作扎实,思想力涌动、交集,从“涓涓然”至于“滔滔乎”,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我党在领导人民扎根实际、向困难宣战的伟大实践中,思想破茧成蝶的壮丽景观。

当前,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书记多次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其思想源远流长,既反映了共产党人党性和宗旨的笃定,更见出共产党人对智慧和真理的坚守。书中虽然没有直提“精准扶贫”一词,但从内容到思想,皆可视为作者对“精准扶贫”理念的探究与提炼,是对“精准扶贫”实践操作的现身说法。

…… 此处隐藏7277字 ……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习近平同志对机遇高度重视,在《把握住新的机遇》一文,习近平对闽东面临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刻分析,引导大家要运用好现有机遇。突出特色意识。产业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云生从龙,凤生从虎,要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寻找突破口,使资源的差异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相吻合。这些具有具体操作意义的产业调整论断正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真切体会,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发展经济与摆脱贫困的决心。

三、具有滴水穿石,实事求事的精神。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步,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企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理想信念是扶贫工作者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作为扶贫工作者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四、富有辩证思想。

书中习总书记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滴水穿石的启示》、《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总书记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扶贫工作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扶贫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让每户贫困群众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五、密切联系群众。

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而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首先摆脱贫困思想,然后抓住时机,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群众路线,发扬辩证精神,那么脱贫工作的实现指日可待。